如果在截止目前的人生里,有什么事情是我認為我領悟到的最重要的,那就是人的生活就像投資品價值一樣,是存在均值回歸的。那個均值,就是你內心最深處的沖動,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的成長經歷,如果刨去在學校里因為紀律不好、早戀、翹課、打架、打球摔斷腿這些十年以后都沒所謂的事情,其實是一個非常標準的中國學生成長經歷。進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中考區排名前10,高考分數也足以排入第一梯隊。之后我從復旦輟學出國,去的也都是北美最好的大學。
走在這條路上的我,直到大學的時候,都一直認為社會的金字塔就是這樣一層一層的篩選形成的。的確,至少從一個校園里的學生的角度來看,中考的失敗者們,高考的失敗者們,出國留學去了一個不那么知名的大學的留學生們,相比于人大附、清華、哈佛的同齡人,他們被排除在了某一種可能性之外。這種殘酷的獨木橋就是多少年來鞭策我們每一個人時刻不敢松懈的原因。
畢業以后,起初,父母是達官顯貴的去接手家族生意,哈佛畢業的去Top tier投行,清華北大畢業的去知名券商,三本畢業的小學同學去某個不知名的公司領一個月三五千的薪水,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符合設定的。
緊接著過幾年,事情慢慢就有點奇怪了。一些在校時候成績非常優秀的、畢業以后也順應著期望去投行拼死拼活的,慢慢的受不了了,離開這個行業,去做其他壓力小一些的行業,在美國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穩日子;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是上學的時候就特別“折騰”的同學,回國創業,現在已經小有所成;一些接收父母生意的,干不下去,最后公司賣掉的也有,倒閉的也有;也有一些毫無背景的,工作之余勤勤懇懇的愛好著自己的寫作,現在成了小有名氣的作者。
在一個經濟自由度越來越高,具象的門檻對一個人的發展束縛越來越小的社會,到底什么事情決定了你要走的路呢?
到底是什么東西,讓一些學生時代看起來特別優秀的人,后來成了特別平凡的人,而又讓那時候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一些人,后來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我想這樣東西在今天和在兩千年前是沒有區別的。那就是你的渴望。
我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在這里不是要judge任何人的生活選擇。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終你獲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但是我最終明白的是,人生任何一個階段的“篩選”都只是一種形式,別被這些一時的標準迷惑。定義你最終歸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綜合的那個真實的你。因為即使你畢業的時候成績優異獲得了一份高薪高壓的工作,如果你是個不那么野心勃勃的人,那么你早晚會被壓力逼迫離開這份工作;即使你學的是理工干的是碼農,如果你最熱愛的是寫作,那么早晚有一天,你會用你的閑暇時間因為熱愛而驅動自己創作。也許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寫作里。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相信,李白如果做了官,他還是會有一天脫靴罵高力士,他還是會有一天浪蕩江湖。為什么?因為他那么一個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人,是不可能因為一紙封誥就殺死自己心里澎湃的詩情畫意的。
所以,再后來,當我每年遇到那些想從事這個行業的應屆生的時候,我總是像無數前輩們一樣,喜歡問這樣的問題:你為什么喜歡做金融?你喜歡金融的哪個細分?你為什么喜歡這個細分?這個行業你認為會帶給你什么?
我也一次又一次的聽到下面的這些答案:“金融很刺激,能夠改變世界”、“金融需要數學頭腦,我數學學得很好”、“金融掙錢多,是很體面的工作”、“我喜歡M&A,一種直覺”等等。
當然也會偶爾有那么一兩個人,娓娓道來,告訴我他們對行業的認識和了解,告訴我什么事情表明了他們基因中的東西適合這個行業。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