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垃圾的想法排在第一位的是:沒必要,時間還長,等等你就懂我了。
01
2017,在今天說這個數字,
有人傷感,有人歡喜。
傷感的人,會說一年竟然就這么過去了,
歡喜的人,會說新的一年就即將展開了。
而在以往,每當到了這個節點,
我則會很焦慮。
因為一到這時,
媳婦就會開始挑選回老家的各種禮物,
然后還會問我:
你看我給侄女買的這個怎么樣?
你看我給外甥買的這個可以不?
這讓我頭疼不已,
終于有一次不耐煩地回她:費那勁干嘛,
心里有不就行了。
媳婦回了我一句話,
噎住了我:這個擋箭牌,騙騙我就夠了,
可別回老家丟人現眼了。
回頭一想,這個擋箭牌確實被我用得很“熟練”。
會給媳婦說:買什么禮物啊,
我心里有你不就行了。
父母說:人回來就好,別買什么東西了。
結果我就真只帶了一個人回去,
還會安慰自己:心里有。
這個擋箭牌還有很多變化,
簡單粗暴的如“全在酒里了”;
委婉點的套路是“咱倆之間,不用說太多”;
…………
無論怎么變,都可以化成國人表達情感的萬能擋箭牌——“心里有”。
真話說多了像謊言,而這句“心里有”,
我們越說越像真的。
02
有這么一個經典實驗,很有意思。
給出一個曲庫,是大眾都熟知,
且能隨口哼唱出來的。
然后讓一個人帶上耳機,
選擇一首歌曲,跟著旋律在桌子上敲出節拍,
隨后讓下面的觀眾猜出歌名。
然后統計實驗者認為猜中的會有多少人,
以及真正猜中的有多少人。
這個實驗有個生硬的名字:
洞悉錯覺論。
但它的結論卻很容易理解——
你以為懂你的人,其實根本不懂你。
因為在這個不斷被復制的實驗中,
研究者發現,實驗者認為會猜中的人,
遠比實際猜中的人多。
在斯坦福大學的這個實驗中,
猜中歌名的觀眾甚至僅有2.5%。
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實中,
我們會犯下的自我欺騙么?
你的心中或有著一首富有充沛情感的歌,
但羞于或懶于“哼唱”出來,
僅僅只是沖著別人打下莫名的節拍,
就奢望別人跟你來和,
還自我欺騙:TA應該懂我。
別人理解不到位,還會反怪對方:
你怎么不懂我?
03
前幾天,單位來了一個新同事,
聽她說了一個閨蜜分手的故事。
這個閨蜜有一個異地戀的男朋友,
倆人聚少離多,兩三年內看不到結果,
開始,同事曾勸她早點結束這段感情,
她說:我就是要等著哪天他踩著七彩祥云來娶我。
但不久后,這個女孩也開始抱怨。
“他情人節都沒送我禮物。”
“他又沒及時回我信息。”
但是,接下來,她又會給對方找借口。
“他是工科男,沒這么細膩。”
“他可能工作忙,加班忘了可能。”
…………
末了,還特別會自我安慰:
“其實也沒必要,反正日久見人心,是不是?”
終于,有一天,同事在她朋友圈看到一條段子:
想送你回家的人,東南西北都順路。
愿意陪你吃飯的人,酸甜苦辣都愛吃。
想見你的人,二十四小時都有空。
愛著你的人,一片羽毛都是禮物。
所以不喜歡你的人,
一條短信的時間都懶得送給你。
同事頓時知道,她分手了,
去問她,得了一句經典的話:
我討厭了一直在等待。
其實,愛不是經不起等待,
只是經受不了“日久見人心”的拖延。
04
一邊拖延著把情感弄得越來越邋遢。
看過徐嗖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觸。
大學是在鄭州念的,
畢業以后每年都會想著去看看老朋友。
但每回上鄭州,我總覺得特別不好意思。
朋友們必定一毛錢不叫我花,
所以我每次都會想盡辦法地還上點什么。
或是送點給對方父母的小禮物,
或是打牌的時候輸上這么一筆。
有的人會說我矯情,
大家都是好兄弟,這么客套了多生分。
但是我不這么認為。
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情感都是一種儀式,
假如你不去做這種表達,
別人怎么會知道你在乎他?
假如你不一直做這種表達,
別人怎么會知道你一直在乎他?
有的人總在懷念和以前的老友交情淡了,
大家越走越遠。
可你有沒有想過,
這是因為你對于你們的情感缺少一種儀式感。
這種儀式感,其實就是一種對待情感的精致態度。
楊瀾曾說過那句話:
沒有誰有義務去通過你邋遢的外表,
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用在這里也很合適:
沒有誰有義務去傻傻等待,咂摸出你的真情意。
05
莫言有一篇短文《來不及等待》,
里面先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朋友的太太,出國旅游時,
買了一條很貴的圍巾,
一直不舍得用,說是要等到特殊的日子再用,
因而連上面的標簽都沒去掉。
但特殊的日子一直沒等到,
人卻不在了。
莫言的朋友說了這么一句話:
“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這種情形,是不是似曾相識?
我們總說把最好的東西,等著用在特殊的日子,
也會把應蘊含深情的每一天,
拖拉成日復一日的涼薄日子。
莫言還寫下了這么一段話:
我們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
但總是說“找機會”。
我們常想擁抱一下已經長大的小孩,
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
我們常想寫信給另外一半,
表達濃郁的情意,
或者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
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
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
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
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那么可貴。
06
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見過哪些戳中小心心的禮物”,
其中網友“魚魚”的回答收獲了高贊。
十多年前,買羽絨服時,
商場贈送一條圍巾,花色是喜慶的大團花,
更適合年紀大些的。
回家后就給了婆婆,
她說了聲,顏色這么鮮艷啊,我能戴嗎?
但還是高高興興地收起來。
每年的冬天,婆婆總穿上黑色大衣,
再仔細圍上這條圍巾,展示給我看。
我總也要贊美兩句。
今年冬天,婆婆把它晾在陽臺上,
公公收圍巾時把它掛絲了。
婆婆不高興地數落了幾句。
我先生在旁邊解圍說,再買新的就是了,
誰的圍巾用十年啊。
婆婆說,這可是媳婦送我的第一件禮物,
我戴了高興,她看了也高興。
回家后,聽我先生說了,眼睛有些濕潤。
禮物是我送的,被戳動心的也是我。
說這個故事,
不是為了告訴大家天下最難的婆媳關系怎么處理,
而是告訴大家另外一個道理:
最好的情感表達,
不需要等待一場驚天動地的刻意,
可能只需要一個隨手般的不經意,
情須慢燉,愛要及時。
07
木心的《從前慢》,是經典,
里面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更為不少人隨口吟來,
腦中隨之升騰起一幅唯美的畫面。
但,這何嘗也不是一種時代的無奈。
有人說:人生最可悲的事情,
是大部分時間都在等。
你中意我,我中意你,但車馬慢。
你掛念我,我掛念你,但車馬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