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每個周末都想做好多事,但每次都一事無成;自己一直在努力改變,可到頭來還是 一無所有……”
這是讀者昨天給我留的言,向我吐槽他在學校的生活狀態。
具體是這樣的。第一天晚上會定計劃:早起鍛煉、做專業課筆記、看課外書、學習PS……
第二天早上本想七點之前起,但心里倒數十個數之后又睡過去了,八點多帶著懊悔起床,鍛煉計劃沒有實現。
坐在圖書館時已經九點多,專業課書沒看多少便昏昏欲睡,拿出手機刷了半天,再看時間時,十點了。
于是繼續打著瞌睡做筆記,中午回宿舍一覺睡到了三點半,下午和晚上看了會小說,一天的計劃只完成了一點點。
難受,想哭。
但最難受的還不是沒完成任務,而是每次計劃完成不了之后帶來的嚴重挫敗感。
為什么別人總是高度自律,信心滿滿;而我卻一事無成,灰頭土臉?
“算了,我可能就這樣了!”多次改變無果后,在心里對自己說了這句話。
很多人還身在校園,就這樣認命了。
這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悲的。
你明明才20多歲,卻活成了中年人的樣子。
/ 02 /
我之前就有一個這樣的朋友,青年的身體,卻是中年的心態,每次聊天,他總帶著無數嘆息。
“唉,我也想考研,但是太難了,我做不成,先這樣湊合吧,有些事情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成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數,我們沒法改變命運,活一天是一天就行了。”
生活里,他不僅不積極,還喜歡反駁別人。更多時候,他喜歡在窩在宿舍睡覺打游戲,美其名曰:養生。
畢業后他隨便找了個工作,因為不順心,在沒辦離職的情況下,電話里通知對方不干了。我覺得太不負責人,當時說了他幾句,后來我們不歡而散。
幾年過去了,我還是想不通:為什么才20幾歲的人,卻偏偏有了一顆處處認命的心?
難道20多歲,不應該是對生活滿含向往,不甘平庸的時刻嗎?
難道20多歲,不應該是對世界充滿好奇,一往無前的年齡嗎?
這讓我想起了羅曼·羅蘭的一句話:多數人二十或三十多歲已經死了,他們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
他說的有點文藝,其實還可以更直白。
很多人20多歲就死了,到80歲才埋。
/ 03 /
記得我剛上大學時,社團的學姐和我們說:“希望你們可以好好鍛煉身體,保持活力,別到了大三大四活得像個小老頭,連宿舍門都不出了。”
當時我覺得這是句玩笑話,后來身邊竟是些年輕的“小老頭”。
他們睡覺到中午,吃飯靠外賣,下午和晚上全活在游戲里,對于未來,沒有一點想法。
我看到曾經的運動健將,四年下來嚴重發福,還看到很多人,在朝氣蓬勃的年紀里,體力下降、失眠、脫發,感冒頻發。
當初剛上大學時意氣風發,離開時全變成了垂頭喪氣,20多歲,身體沒垮掉,心氣已經崩塌了。
走向社會后,工作一般,薪資不高,在家人的壓力下草草結婚,婚后生子,壓力更大:房貸車貸、生活費、撫養孩子的費用……
中年壓力過早到來,工作賺錢,看不到未來,多少人活成了機器人。
我聽到的,是聲聲嘆息。
“唉,好累!”
/ 04 /
還有很多無形的社會觀念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他們說“有錢才是硬道理”,他們說“愛情不重要,條件最重要”。
我看到一些人本來也有很多想法,但一來二去,在精神上,都被閹割了。
他們曾經桀驁不馴,意氣風發,后來說著和父母一樣的話,變成了“年輕的中年人”。曾經每天都想過得不一樣,后來一輩子過成了一天的樣子。
發人深省,觸目驚心,想到這樣的生活狀態時,連我自己,都大呼:不想要!
我不想自己的精神死在20多歲,不想在最應該闖蕩的年紀里早早認命;不甘心妥協,不甘心什么都沒做就承認自己不行。
別人行,憑什么我不行?
我想在還可以自由選擇的年齡里,多順著自己的內心再努力點,活出個樣兒,一個自己喜歡的模樣。
當你用中年的口吻,說我不行的時候,其實我只想告訴你。
“關你屁事!”
生活是我的,大不了多受點挫折,我的未來什么樣,都與別人無關。
我才20多歲,我不想就這么死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