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主在微信后臺偶爾回復消息,今天看到了這樣一個消息。
粉絲說自己正在報考研究生,這兩天剛剛報了名,在備考,每天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天天待在圖書館里,把自己弄得很緊張也很疲憊。
周圍那些備考的人也都是這樣,他感覺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想要的生活很美好,他這樣描述:每天上課的時候上課,沒課的時候泡泡圖書館,晚上偶爾打打球跑跑步,陪自己喜歡的人散散步。
教主想了好久,給他回了幾個字:“快樂取決于舒適,但幸福不是”。
1
我們常常說“人要學會做自己”,但是怎么樣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呢?
自己想要追尋的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呢?昨天定的計劃,今天就覺得索然無味,那還到底要不要堅持呢?
我們都明白人都有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
感性,讓你在痛苦和舒適中選擇后者。
它就是單純的喜歡或者不喜歡。讓我們感覺舒服的,我們就會喜歡,就想馬上追求和滿足;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的,就想擺脫和逃離。
理性,能讓你看的更長遠,希望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對我們自身發展有良好的影響,這樣一般會暫時痛苦。
就像說要減肥的人,理性讓你決定減肥,但是在看到美食之后,感性就讓你忍不住跑過去吃兩口,因為喜歡。
理性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學習兩個小時,但感性在看到手機時又忍不住想玩。
感性和理性的對決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上發生。
2
從早晨要不要起床,到要不要吃早點,可以說這兩個小人一直處于戰斗期,沒有和解的余地。
大多數人是理性的小人失敗,感性小人占據上風,說白了就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懶惰。
當然并不是說十分理性的人就是好的,是脫離人性弱點的,相反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他們把理智看成一個人成熟的關鍵特質,認為感性和情感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只關心事情對不對,應不應該,而回避與情緒和情感有關的話題。
這樣的人,其實在內心深處是空虛和麻木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那些在別人面前總是很成熟的人,很少真正的開心過。
不管是情感也好,還是情緒也好,都是有自身價值的,也是一個人生命活力的體現。
3
回到開頭的故事中,很明顯,這個同學面對的問題是理性的決定和感性的追求之間的沖突。
如果你想考研,這對你人生的發展很重要,那就需要暫時抑制一下想玩樂的沖動。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會平衡和克制自己,就不是做自己,而是放縱自己了。
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讓這兩者平衡,那么只能在更重大的事情面前多點理性的思考,在追求歡樂的事情面前,更多的聽從感性的指導。
那句話反過來說,一時舒適能讓你快樂,但不能讓你幸福。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