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在后臺對我們說,自己目前正在準備考研,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把自己弄的很緊張也很疲憊,有時候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想要的生活很美好:上課時間好好上課,無聊時去圖書館看看書,晚上陪喜歡的人散散步吹吹風,或者跑跑步。
她感覺很迷茫,不知道該怎么辦。
實用菌想了想,最后告訴她一句話:快樂取決于舒適,但幸福不是。
我們經常說,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但是這里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可能同時會有很多個想法,而且這些想法也是不斷變化的,今天喜歡的明天就可能覺得索然無味了,所以,我們要按照哪個想法來?
就像剛才提到的那位朋友,考研是自己的一個需要,但是日常生活的輕松和愜意,也激發了她渴望享受當下生活的需要,兩種需要都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內心產生了沖突。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曾做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我們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而另一半則像是一個坐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
大象是我們的感性,它的邏輯很簡單,就是喜歡或者不喜歡。讓我們感覺舒服的,我們就會喜歡,就想馬上追求和滿足;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的,就想擺脫和逃離。
而騎象人代表的是我們的理性,它的邏輯是關注對錯。在自身發展上,騎象人會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希望能指引著感性的大象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
但是,大象與騎象人并不是總會達成一致的,相反,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象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誘惑。比如騎象人給自己定了一個減肥的目標,但是大象看見零食就忍不住跑過去吃兩口;騎象人給自己定了一個晚上學習一小時的目標,但是大象看見好看的電視就忍不住去看兩眼
這種象與騎象人之間的分歧,造成我們經常陷于感性與理性的沖突當中。
不管是感性還是理性,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到底遵循哪一個自己呢?
所以,做自己并不是可以解脫我們內心痛苦的靈丹妙藥。實際上,當我們說做自己的時候,其實是有很多前提條件的。
沒有自我的人,需要做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有的人很怕沖突,怕傷害別人的感情,常常犧牲自己的看法,委屈自己的感受。他們看起來和所有人的關系都很好,也很受別人的歡迎,但在內心深處,討好型的人有一種非常恐懼的心理:
一方面他們希望和別人交往,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另一方面又覺得別人都是高高在上的,他們肯與自己交往是自己的幸運,所以需要不斷的付出才能不辜負這種幸運。
正是因為這種恐懼,討好型的人才會不顧一切的去付出。
過于壓抑自己的感受,總是忽略自己的需求,時間久了人就會變的麻木,在需要做一些重要的選擇的時候也會變得不知所措,很迷茫。一個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自然不知道該走向何方。
針對這種情況的人,心理咨詢師會鼓勵他們勇敢的做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學著對自己負責,以自己的需求為中心進行生活。這是通過做自己,來調整他們不合理的認知,然后建立一種更健康的心理模式的方式。
超理智型的人,需要做自己
“所謂紳士,就是做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自己想做的。”
還有一種人特別理性,他們只關心事情對不對,應不應該,而回避與情緒和情感有關的話題。他們把理智看成一個人成熟的關鍵特質,認為感性和情感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在心理防御機制上,這叫情感隔離。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的潛意識會通過隔離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從而不必再去面對情感中的脆弱、無助和壓力。
超理智型的人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在內心深處是空虛和麻木的。其實不管是情感也好,還是情緒也好,都是有自身價值的,也是一個人生命活力的體現。
完全隔離了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人也就失去了一部分的活力和動力。所以,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那些在別人面前總是很成熟的人,很少真正的開心過。
針對這種情況的人,心理咨詢師也會鼓勵他們做自己,與自己的情感和情緒進行鏈接。尤其是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要遵從自己的感受,放開一些,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從而找回完整的自我。
由此可見,當我們想要做自己的時候,前提是在某種程度上你迷失了自己,而且這種迷失從整體來說對我們的發展是有害的,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大膽的做自己。
而如果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并沒有這種缺失,最需要做的其實是一種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假如你想減肥,這個目標對你的健康和形象有好處,那就需要暫時的克制一下自己想吃美食的沖動;如果你想考研,這對你人生的發展很重要,那就需要暫時抑制一下想玩樂的沖動。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會平衡和克制自己,就不是做自己,而是放縱自己了。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