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上海,膠州路,一座大樓霎時化為一片火海,幾十條鮮活的生命化為滾滾濃煙消逝而去,不知又為這人世增添了多少悲痛與苦難。
第一天,不知在什么時間,也不知是誰所為,離那座大樓不遠的路面上竟多了幾株潔白的菊花。這些潔白的菊花在被熏得黝黑的建筑下,顯得安靜而又自然。
第二天,幾位路人駐足旁觀,然后又留下幾株菊花,默默離去。
11月21日,死者的“頭七”,街口警車停駐,警察手持對講機不時聯絡,人群安靜而平和。膠州路上已經鋪滿了菊花,滿眼皆白。在沉默的鮮花和點點燭火之上,有一種安靜、沉默卻令人敬畏的力量在空氣中散播,襯托著黑黝黝的死樓,直立在即將落雨的天空。
開始是幾個人,后來是幾十、幾百、幾千人,死者“頭七”那天,多達10萬人來到現場悼念遇難者。上海城市交響樂團在入口處演奏,旋律輕柔優美的《圣母頌》在天空中飄蕩,曲調中自有一股緩緩的令人安寧的力量。它似乎充斥于天地,又似溢滿于心田;似對死者的度化,又似對人性的頌揚----它讓人的靈魂得到真正的凈化和提升。此時此刻,無論貧與富、善與惡,所有的一切都化為停駐的身影,化為對死者的哀悼,亦化為對生命的敬畏。在那點點燭火之上,看到燭光反襯的面龐,莊重、溫暖而又協調。
或許,人只有在面對死亡,在面對別人的最終宿命之時,才會顯露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人性本善,生活為人們披上了不同的外衣,不見其本心,但“人稟七情,應物斯感”,總會時不時地顯露出其光輝。唯有超越世俗的羈絆,直接看到生命的最終站臺,才會莊重,才會不分你我,才會發自內心。
人性本善,其光輝一直在這痛苦的人世間感染世人,如燭火,雖小卻長存不滅,雖少卻直達千萬人心,唯有真情流露之時,方可瞥見那光芒,如流水,如陽光。
人性的光輝,就在燭光映照面龐的那一刻,顯得分外奪目。
(王振國摘自《作文通訊》2012年第2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