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清貧,我一直覺得在這個物質味越來越濃的社會,錢開始和自尊有了聯(lián)系。以至于有人不是出于對經商的興趣,也不是為了滿足物欲而下海,而是為了自尊。其實這挺可悲的,有時我認為:物為人所用,人不應為物所累。
小時候,我家里的日子很拮據(jù),過年時得個一角兩角的壓歲錢,去買糖塊吃,感到的只是很開心罷了。成年之后,自己有了工作,也有了經濟收入,自然也就逐漸體會到了沒錢的滋味。大學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是在省人才市場找的,是一家效益不錯的私營企業(yè)。那時我是單身,吃飽了全家不餓,況且我是從農村出來的男娃子,懂得節(jié)儉,所以靠五六百元的微薄薪金就能做到收支平衡,還略有節(jié)余。
一個寒冷的冬日。那天,我僅僅吃的四根油條,也是從以前亂扔的硬幣中搜尋的六毛錢換來的。當時手里攥著那些硬幣給賣油條的師傅時,師傅還滿臉的不高興。他似乎還不屑于我那六毛錢的一把硬幣,然而我最終得了四根油條,狼吞虎咽般吃掉,喝了一杯白開水便上班去了。及至中午,我卻不知如何去湊合。無奈之下,我開口向一位同事借錢,我那同事卻不悅地說,借給你我拿啥用呀!同事顯得很緊張,當時我的自尊受到強烈的刺激,淚差點下來!我的另外兩個同事見情況不好,企圖叫我一同去進餐,我卻推辭了。當時辦公室里就剩我一個人,我感到一種莫名的痛楚與恥辱。不由地眼窩一熱,淚,便鏗然跌落在我的辦公桌上,摔得粉碎!下班后我回到自己的單身宿舍,推開門疾步奔向書桌,對著鏡子淚如泉涌。錢呀!為了你,我疲于奔命,沒有你我卻如此狼狽!我微薄的收入也僅僅是對我辛勤勞作不成比例的報酬,然而我仍然鞠躬盡瘁!誰都不會想到那天下午我吃的究竟是什么——是兩個撇在窗臺上發(fā)了芽的洋蔥頭,還有若干塊陰干了的饅頭渣!當我吞咽它們的時候,我忽然覺得自己真如乞丐一般,只是還沒有淪落到去垃圾箱里找食物的下場!
后來我考上了公務員,有了較為穩(wěn)定的收入,雖然不多,但我已經知足了。工作之余,我還堅持給一些報刊雜志寫稿子,小說、散文、經濟論文什么的,只要我能寫的,什么都涉獵,也能時常換來微薄的稿酬作為生活補貼。
和妻談戀愛的那段日子,沒有花前月下的纏綿,也遠離商場那些花花綠綠的誘惑。惟有那次看電影《黃河絕戀》是我出錢買票最奢侈的一次。我們是在農村老家結的婚,新房里除了一個大衣柜、一張梳妝臺,再沒有什么多余的擺設了。自去年與妻傾囊而出裝修樓房,再加上三四萬元的外債,沒錢的尷尬便常伴著我。望著裝修一新的愛巢,心里便會流淌著美滋滋的幸福,可肚子卻不會因為你有美麗的房子而停止需求食物,只好微笑著去面對一長串沒錢的日子。
最佩服梁實秋,讀其《雅舍小品》中關于雨天雅舍的一段描寫,頗有茅塞頓開之感。梁先生的“雅舍”實為陋舍,遇雨時“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由屋頂崩裂而聯(lián)想到奇葩初綻,好一種中國士大夫“游心于物外,不為世欲所累”的處世哲學和超功利的人生態(tài)度。環(huán)顧我的陋室,便也覺出幾分自足。擁有一張書桌、一盞臺燈、一箱書籍、一支鋼筆、一臺二手電腦,于我,已經足矣。
以一顆波瀾不驚的心態(tài)去對待沒錢的日子,真是一種境界。沒錢的日子,不能忽視家人。父母親永遠也不會嫌棄自己的兒女,兩手空空探望父母,心里裝滿了內疚,父母的臉上卻滿是歡喜。可他們哪里知道,兒子心里唯一不安的是不能好好地侍奉他老人家,沒錢倒在其次。沒錢的日子里,以樸素的方式對待朋友。悉心傾聽彼此的心音,訴說彼此生存的艱辛與美麗。心靈默契、彼此無所求,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沒錢時結交的朋友是真朋友,那份友情比水還純凈。
生活在沒錢的日子,常保持著一顆寧靜的心。坐在黃昏里讀自己喜歡的書,或是書寫沒錢的感受。于是覺得在沒錢的日子里,只要自己善于去捕捉浪漫,善于去編織生活,一樣可以過得溫馨、幸福。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