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不知怎么的,班級內掀起了娛樂活動的高潮:“乒乓熱”“悠悠球熱”“漫畫熱”……學生們是玩得熱火朝天,不亦樂乎。恰好,學校德育處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細細琢磨,似乎和學生的意愿格格不入。作為班主任,自然響應學校號召,這不許,那不行,結果,師生之間產生了溝壑,原本和諧的關系出現了一絲裂縫。
記得那是下午第二節體育課,我原本在辦公室批改作業。鈴聲戛然而止,可教室里嘈雜的吵鬧聲依然不依不撓,絲毫沒有要停歇的意思。回想從前,遇到這情況至多教育幾句就敷衍過去了,然而聯想到前陣子的專制訓練,這么長時間了,竟毫無成效,心里不由騰起莫名的怒火,拐到教室就是一通訓斥。或許看到我氣急敗壞的模樣,學生個個機警地閉上了嘴巴。反思、檢討……但很顯然,從部分學生鄙夷的神情來看,他們心里是不服氣、不甘心的。“是不是有點過分了!”回到辦公室,坐在座位上,我靜下心來,暗暗地斟酌著。就這樣事情似乎已告一段落,但我隱隱覺得,平靜的表面下實則暗濤洶涌。如果不采取措施疏通的話,一旦爆發就難以收拾了。“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至少現在還沒到對立的地步。“該給學生一個傾訴心聲的機會。”我暗暗地思忖著。于是,我借助寫作這一平臺,讓學生就目前身邊的事作一回顧,并敞開心扉,真誠地傾吐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或人,或事。
第二天,習作教了上來。我懷著虔誠的心仔細閱讀每個字,每句話。語言那么樸實,情感那么真摯!看著看著,便忍不住頭涔涔了——
“老師,為什么最近你的脾氣這么大,動不動就發火?我們錯了,請原諒,但是您為什么不了解清楚再處理呢?”
“老師,你不是說過‘人誰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嗎?為什么不給我們一次機會?”
“老師,我們還是小孩子,還需要關愛……”
“‘世上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我們。”
“老師,你只了解課堂上的我們,課后呢?希望一起和我們聊聊天,談談心。”
……
品德社會課上,我們敞開心扉,友善地交流了存在的矛盾點,并通過商討,完善了我們之間的“約定”。一場風波輕描淡寫地平息了……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但是,每當看見學生交頭接耳時,在課堂上無精打采時,批到邋遢的作業時,我就全忘了他們的閃光點,真有一股恨鐵不成鋼的失望。于是,總會像今天這樣忍不住咆哮起來,久而久之,學生就在我嚴厲的目光下開始躲躲閃閃,在我轉過身的時候做鬼臉,在我不在班時開“茶話會”,不管自己有多努力,始終沒看見自己所希望的“風平浪靜”。
我明白了,孩子們渴望的是理解、溝通,需要的是老師從心底流淌出的溫情關懷。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應該是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師生之間應該沒有隔閡,沒有溝壑,有的應該是尊重、信任、理解。應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麗,呼吸鮮活的氣息。
記得,教育家杜威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那該如何去教育學生,給孩子們一個怎樣的空間呢?我想作為教師首先要善待孩子,給孩子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氛圍。可以想象,一個沒有情感的老師,是無法調動學生真誠的,也無法陪孩子度過“激情燃燒的歲月”。用肯定、欣賞的語言鼓勵孩子,給孩子多一些信任的微笑,多一些激勵的語言,孩子就會更加自信、自強,不斷地追求成功;作為教師的我,學會欣賞孩子,發現自己高尚起來,心胸也開闊起來。
勵志人生編輯后語:我想,這應該就是做一名教師的最高境界!那時,我想自己就是滿足的、幸福的……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