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在演唱會進行到一半時,振臂一呼說:唱首老歌好不好?唱第一張專輯的歌好不好?臺下頓時一片沸騰,他還沒開口,歌迷們已經哭的哭叫的叫,狀似被拐兒童回故鄉。
那樣的場景,作家就不可能復制,就算莫言也不行。設想一下,若有一日莫言站在臺上,對著幾萬書迷高呼:現在來讀我的第一篇小說好不好?讀我寫過最棒的句子好不好?想必沒人會痛哭當場,能給出些熱烈掌聲就算非常配合了。
這就是職業的差異,并不是說明星就比作家好,五百年后也許沒什么人了解周杰倫是怎么回事,但一定還會有人看莫言的書。作家的優勢和成就感,不在舞臺上。
小時候全社會都教導我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毫無疑問職業有好壞之分,只是其評判標準不在于它給你多少收入多少粉絲,而要看它能否帶給你最大的樂趣和最強烈的成就感。若你覺得流芳千古拯救全人類的靈魂最牛,那就該寫作。你要喜歡現時現刻被關注被簇擁被當作神靈追捧,那就去做明星。若你性格恬淡,向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那去郊區弄塊地做個農夫也不錯。
最要緊的,是要準確知道你想得到什么。
本來這事最好在高考報志愿時就了然于胸。但根據現有國情,十八歲之前大家基本處在“不聞窗外事,只讀圣賢書”的未成年狀態,極少有人會分出點心來扒翻職業框架,所以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基本就昏頭昏腦虎頭虎腦地由師長們包辦了。這不怪你。但經歷了大學或研究生階段,你的三觀就得像三圍一樣,基本有個數了。所以人生第一次求職,你得奔著正確的方向去。
那句話怎么說?你現在流的汗,都是因為當初選專業時腦子進的水。我破解一句:如果你選專業時腦子進了水,那找工作時就必須把所有的水清出來。如此還算有救,否則若關鍵時刻你總是一頭霧水,到最后人生必然就是一攤污水。因為通常你的專業決定了第一份工作,而第一份工作又決定了第二份工作,然后一生的職業方向就基本敲定了,再想華麗轉身,比在高速公路上掉頭還難。
去年我們單位招聘,一男孩的簡歷雷倒了我。當時我們招財務、銷售、設計,他簡歷上明確寫著三個職位都勝任。面試時我問他最擅長哪個,人家自信滿滿答我:都成,我是復合型人才。——全場都笑了有沒有?連我們不茍言笑的老大都難得地露出了八顆開心的白牙。
毫無疑問那個幽默的小伙子最終被淘汰了,因為我們確實不需要復合型人才。話說現在社會分工已經精準細化到什么程度了,一個人能把一件事做好已經不易,他說他全能,那就勢必樣樣通樣樣松,把他安排在哪里顯然都不合適。
無數人在抱怨自己一腔美夢實現無門。其實呢,也許你夢想做一名歌手,畢業時卻找了份銀行的工作,你把夢想裝進口袋選擇了現實,最后你的口袋鼓起來了,夢想卻癟了。怪得了誰呢。
想圓夢,就得知道自己有什么夢,并第一時間像追求初戀情人那樣心無旁騖撲過去才行。想圓夢,就要有個圓夢的樣子。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