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撰自勉聯
二十年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從美學的角度概括生命,有一句極其精煉的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類似的關于人生意味深長的成語警句,溯本逐源還有很多,諸如“平靜如水;歲月靜好;氣定神閑;每臨大事有靜氣;鎮靜自若;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等等,等等,這些言辭繪述的都是人內在氣質的優雅平靜,外在行為的裕達自如。它們不僅是人生內涵凝練的總結,也是生命之美優雅的概括。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心靈世界需要一份安然,一分寧靜,判定一個人心志成熟與否,就看他的心是否可以靜得下來,是否可以于生命熙熙攘攘的紛擾處持有一片寂寞、淡泊的寧靜。寧靜,與其說是人生的一種修養,不如說是一種對人對事胸有成竹,寬懷坦蕩的智慧。生命的寧靜是智慧的優雅,是優雅的智慧,更是對待生活,一顆理智的平常心的安隨。
佛家有一個有趣的修行參悟的故事,一日,一個修行的小和尚去晉見師傅,“師傅!我日日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晚睡,心無雜念,自忖沒有任何人能比我更用功了,為什么還是無法通悟呢?”
老和尚聽了,平靜的拿出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小和尚:“去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通悟了!”過不多久,小和尚跑了回來:“葫蘆口太小、我把鹽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通悟。”老和尚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搖晃了幾下,鹽就溶化了。他看著小和尚“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通悟?”
這個故事形象的說明了紛紛擾擾的人生,平心靜氣、寧靜智慧、虛懷若谷、思考悟道與擁有一顆寧靜的平常心之間內在的辯證關系。有句俗話,形象的形容了這種言華氣躁,心智虛浮的人:滿壇子醋不晃,半壇子醋亂晃。晃亦是張揚,張揚也就無法寧靜以致遠。寧靜是一種智慧,它剔除了人性的輕浮,沉淀了欲望的焦灼。生命可以保持內在的寧靜,是一種涵養的沉穩,也是智慧的優美與典雅。常言說:“滿招損,謙受益。”“人滿自敗,水滿自溢。”,智慧的寧靜是一種豁達謙遜,寧靜的智慧是一種從容自如的輕松淡定。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