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看遠,才能覽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觀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看遠,才能覽物于胸。但凡杰出人物,莫不是少年懷志,心銳志遠。秦始皇出巡時,所帶侍者、大臣、士兵數千,浩浩蕩蕩,場面恢弘,氣勢磅礴。項羽見之,不為其氣勢所震懾,劍指秦皇,拋出一句語驚九州的話:“吾將取代之!”最終起兵關中,披荊斬棘,攻破秦墻,火燒秦宮。北宋的范仲淹,幼年喪父,貧困落泊。但少懷壯志的他并沒氣餒,而是在一佛寺中,潛心苦讀,最終高登廟堂,并成為一代文豪。近代,更是有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豪情。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遠即是目標也是過程,更是境界。目標牽引成長,過程充盈人生。凡此種種,無不說明,只有志向高遠,人生才會有前進航標,再插上執著的翅膀,便能愈飛愈高,窮千里,覽萬物。
看透,才能洞若觀火。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人才輩出,被人稱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如是評論:袁術,冢中枯骨;袁紹,好謀無斷;劉表,虛名無實;孫策藉父之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由此可見,曹操對當時的形勢洞察得如此透徹,充分體現了他的過人智慧和深謀遠慮。清朝時期,一次,乾隆皇帝在船上游覽大江風光。忽然從遠處駛來一艘大船,船上站著很多人。乾隆就問紀曉嵐:“這些人為何而來?”紀曉嵐思慮片刻,意味深長地說:“為名利而來!”原來,這些官員得知乾隆皇帝要來此游覽,特來此迎接圣駕。但在紀曉嵐眼中,這些官員都只不過是為名利奔波而來的人。而現在社會比之于古代更要紛繁復雜的多。要成為一名成功人士,必須有自己獨特的眼光,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世事的變化能洞若觀火。
看淡,才能超然物外。劉邦在蕭何、張良、韓信的輔佐下,終于扭轉局勢,逼迫項羽烏江自刎,統一九州。但在霸業完成之后,張良和韓信卻有著不同的結局。韓信因為功高蓋主,又不懂掩其鋒芒,最終被呂后設計殺害。“兔死狗烹”,“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即是對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而張良淡于名利,功成身退,留下千苦芳名。清朝的大奸臣和紳得乾隆寵幸,一生搜刮民脂民膏,斂聚大量財富。可是在晚年時,也不能看淡錢財乃身外之物。結果在乾隆駕崩后,終被嘉慶帝處置。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留戀于金錢,或束縛于名利,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身外之物。人生短短數十載,在歷史長河中猶如滄海一粟。所以,人生的真諦應最終歸結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幸福的歸屬感上。這樣才能生于物而又超然物外。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