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要有成本的。這成本應分為兩部分,一是必要成本,諸如知識積累、技能培養、體質鍛煉等,另一種則屬于無效成本,即做了不應有的投資。
按常理講,商品交換中,一手交錢一手交合格產品,無須再去學習防偽防劣知識。那么是誰讓我們增加了這筆無效成本呢?當然是一些不法廠商,還應歸于社會管理者特別是有關職能部門,因為他們的瀆職、不作為,使得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招搖過市,逼得消費者不得不為生存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其實在人的全部生活過程中,又豈止為購物付出不必要的成本?還有諸如為搞人際關系、求人辦事、維護自身權益、甚至打贏一場官司,等等,都常常要付出量更大、質更高的不必要的成本。
關于一個人一生需要付出多少這種無效生存成本,經濟學家完全可以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看看發達國家是多少,我們國家是多少;過去是多少,現在是多少。研究研究這個問題很有好處,它一方面讓我們每個人明白一生都做了些什么,另一方面可以找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但不論如何計算,我想有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發達國家把精力大都放在求知上、研究問題上、發明創造上。一句話,人家無效生存成本低,付出的精力大都轉化為效益了,所以才有了全社會的發達。就像胡適先生提到的法國科學家馬斯德,他一個人用一臺顯微鏡所作的發明就償還了法國被普魯士戰敗后的50億法郎的賠款,拯救了一個國家。
使一個民族振興的條件是多方面的,降低人們無效生存成本,提高每一個生命的質量和有效性,無疑是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巨大能量的來源。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