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未必專指那種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行徑。據我的理解.凡是過于看重人生的成敗、榮辱、福禍、得失,視成功和幸福為人生第一要義和至高目標者,即可歸入此列。因為這樣做實質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種占有物,必欲向之獲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寧說,它是僥幸落到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愿懷著從容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思占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成敗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姻云.彼此并無實質的區別。
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于得到,而不習慣于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以后,我們靠著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很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涂抹掉的筆誤??傊?,不管失去是一種多么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F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員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淮備和勇氣。至于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此可見,不習慣于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