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并不存在真正的完美,這基本是我們思想意識的共識,也是我們同天地自然萬物達成的默契。從本質上理解,不完美是因為根本上沒有完美的標準、止境和參照物。從某種意義上說,完美即是無,完美了,也就玩完了。
尤其是對人的自身而言,更容易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英俊、漂亮、魅力、高尚到何等程度算是完美,無法說得清楚。有這樣完美的人存在的話,那他肯定不是人。即使有人在某一時刻達到了理想中的完美,那么這一時刻一定是他喝多了的時刻。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大多數的人都會在不經意間感嘆:活得真累,真辛苦,真不容易。實際上,真苦真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天性,我們的內心,一種與生俱來的對完美的無限渴望、追求,以及無法消彌的攫取和攀比意識。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變和資源的有限促使我們要獲得最多,做得最大,變得最強,求得最佳,而多、大、強、佳的組合實際就是裝在內心的完美,如此的完美套牢我們的時候,便成為如此的沉重。
我們可能都明白世間并不存在真正的完美,但我們仍然脫離不了完美情節。比如,聽到贊譽,即使嘴上謙虛,心中卻在陶然飄然偷著樂;聽到負面評價,許多人難免心神不寧,耿耿于懷,捫心自問。還有,責任的驅使,我們在用多數的時間和努力,為他人而活著,試圖支撐起最大的天空,關愛最多的人。再有,對于名譽、地位、金錢等所謂的身外之物,我們哪一個人沒有過完美的設想并為之努力過?答案很顯然。
也許,需要換一個理解的角度看,人的自身應當不完美,必須不完美,甚至要主動不完美。男人女人對配偶、伴侶、朋友的選擇要求和標準,最好也不要追求接近完美,要善于發現、理解對方的薄弱點和不足,甚至贊賞對方某一方面的缺點。優點、亮點與缺陷、弱項并存,才能架構一個平衡的整體,有助于打破我們頑固保守的心靈壁壘。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