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舞臺雖大,但有時也容不得我們一直往前沖。這時候,若能停下腳步平心靜氣思考一番,懂得于人于事退讓一步,會發現思路更寬、道路更廣。
退有所進。日常工作中,一些人樂于思“進”、慣于思“爭”,羞于言“退”、苦于言“讓”,如此很容易激化內部矛盾,增加進取阻力。還有的人緊盯眼前利益得失,將聰明才智投入到對蠅頭小利的算計中,就像麻雀,爭啄谷糠而不愿放棄屋檐下的舒適。太多的欲求對自己實則是一種傷害,要懂得,禮讓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清醒。五代后梁時期的高僧布袋和尚有一首偈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很多時候,退讓其實也是另一種方式的進取。
退有所獲。人生由無數選擇組成,而放棄正是選擇的藝術,是人生的必修課。放得下,才能走得動;有所放棄,才能更好地追求。很多時候,人生道路會充滿誘惑,當取舍兩難時,就需要理智地回歸到原來的位置,兩弊相衡取其輕,作出有利的選擇。要善于丟下負荷,打開心靈枷鎖,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活出自我。要敢言放棄,服從大局、保持理智,面對崗位調整、進退去留時,擺正心態,多想想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多想想別人的優長與付出。面對名利,有人選擇“寸土必爭”,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面對誘惑,有人選擇“退避三舍”,常常會有意外所得。當一切塵埃落定,當一切歸于平靜,我們才會真正感悟到,放棄其實也是一種收獲。
退有所為。退讓是一種豁達的品性、內斂的態度、通透的人生觀。在充滿挑戰的現實生活中,知所退讓并非望風而逃,也不是消極懦弱。靈活退避,果敢放棄,理智妥協,是更實際、更科學、更合理的追求。要認識到退是進的研判,退是進的籌謀,退是進的蓄勢。運用退讓的人生智慧,關鍵在于懂得退讓什么,怎么退讓。要讓“言”,不逞口角之能;讓“情”,講求寬以待人;讓“利”,不抵力爭名奪利;讓“權”,不搞大包大攬、越俎代庖。“讓”在限度內,“讓”在法規中,“讓”在境界里,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爭有所不爭,才能左右逢源地干好各項工作。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