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總是讓人覺得失敗,想要放棄。這種失敗往往不是別人給的,而是我們自找的。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接受現(xiàn)實并保持良好的期望。
美國牧師威爾·鮑溫曾發(fā)起“不抱怨”運動。
他說:“我們都明白,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接受現(xiàn)實并保持良好的期望。”
時下,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抱怨的現(xiàn)象:在上下級之間,當領導的埋怨下屬不積極行動,當下屬的指責上級官僚主義;當教師的總抱怨學校不好,而學生又總是抱怨某個老師差勁;即便在家庭里也少不了抱怨的情景,丈夫埋怨妻子,母親責怪兒子,婆婆不滿意媳婦,女兒對老爸有意見,如此等等。
人與人、人與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矛盾的統(tǒng)一體,在其運動的過程中,有些磕磕碰碰、煩悶、不快在所難免。問題是,總是抱怨別人或環(huán)境,于我們自己、于個人的生活和事業(yè)都是徒勞無益的。
一個差單位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變成一個好單位;老板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把你討厭的領導換成你喜歡的領導。客觀的總是客觀的,不會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我們?yōu)槭裁蠢鲜歉约哼^不去呢?為什么不想想怎樣在既定條件下發(fā)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呢?這種不滿情緒尤如通往目的地的一大障礙,盡管你一個勁地抱怨,但現(xiàn)實依然不會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
抱怨總是讓人覺得失敗,想要放棄。這種失敗往往不是別人給的,而是我們自找的。我們總是羨慕、嫉妒那些閃閃發(fā)光的人,卻不曾看到他們的付出。在我們無聊地用肥皂劇打發(fā)時間時,慵懶地翻著雜志時,這些閃閃發(fā)光的人剛剛熬完一個通宵、剛剛喝掉一杯用來提神的咖啡并開始新的工作。其實,抱怨就是比較之后得出的消極結論一差距讓人心焦,努力又是那么難。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