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靈好似一架天平,名譽地位、七情六欲、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條件的變化,都會引起這架天平的失衡。失衡的天平會失去衡量的功能,失衡的心靈會把人們引向歧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省內求,使心靈得到平衡,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思以前、想以后、重現在、有所怕、對事忠”,從而使自己的道德人格達到完美的境界,把握正確的人生旅程。
思以前,不是回憶而是總結,曾經的輝煌或曾經的失意,都是過眼云煙,無法追逝。“人過留名,燕過留聲”,群眾對你是伸大拇指,還是戳脊梁骨,就看你曾經是恪盡職守、嚴于律己,還是庸庸碌碌,以權謀私,如果你僅僅得到了“這是一個好人”的口碑,難道不是一生中最大的褒獎嗎?
想以后,人生的道路怎樣走,是自己決定的結果,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戰勝挑戰,做一個沒有任何借口的人似乎很難。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我們一直在改變世界,但有時更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內心。
重現在,毛澤東說:“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人生就是建設,一但建設停止,人生就失敗了。對于現在,你是否能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充滿責任感和進取心,有敢為人先的魄力和勇氣干好每一件事情?你能做到在名利面前不伸手,群眾有難不袖手,同志之間手拉手,本職工作有一手,那么群眾在選舉你的時候就會高高地舉起手。
有所怕,只有“有所畏”,才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首先要“畏法”,只有畏法才能守法,才不敢為了一己私利而貪臟枉法;二要“畏民”,只有對群眾心存敬畏,時刻想著群眾的期待,人民的監督,才能真心實意為民辦實事;三要畏職,就是表現對工作責任的敬畏和憂患,居安思危,唯恐自己工作失誤,慎用權力。
對事忠,要對稅收事業忠誠,真正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要對家庭忠誠,把家庭建設成為溫馨寧靜的“安全港”;對同事朋友要忠誠,“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親近畏友、諍友,遠離損友、佞友,做到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哲學家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趟過同一條河流。人生只能被創造一次,也只能享受一次,正是因為只有一次,人生才顯得珍貴,好好珍惜人生,珍惜現在,因為,開弓沒有回頭箭,人生沒有返程票。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