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要有寧靜,只有寧靜下來了,生命的速度才能降下來。就好像一杯水,你不斷地攪動,水的蒸發速度就會快。這與我們人類的生命一樣,過快速度的生活會加快生命的折舊,會透支生命的價值。甚至于在我們還沒有理解生命的圓滿時,生命已行將就木了。
圓滿的生命一定是有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意義的,這兩個層面所表現出的形式也是相互依存的。通常人們對生命的物質形式非常在意,這種在意與追求使生命的物質形式不斷地被消耗,使有限的生命資源逐漸枯竭。而生命的精神存在形式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精神力量的無限性沒有被開發出來,生命就沒有了真實的圓滿。而精神資源的開發需要寧靜的力量。
寧靜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狀態。這種境界能帶給你清明,安定。精神安定了心就不浮躁,就不會輕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就像一泓清泉。唯有如此,人對事物的判斷力才會增強,生命的價值才會增加,生命的深度才會得到延展和透視。這就是“定可生慧,空能盛有”的道理。
寧靜不是寂寞,人們會說害怕寂寞,但沒有人說害怕寧靜。因為寂寞是被動的,是沒有選擇的。而寧靜是主動的,是生命的一種境界。寂寞是孤獨情緒的表達,而寧靜是自在意境的呈現。寂寞是無助的,而寧靜在信念的把控中。
佛教中有一個故事:一個寺院門前有一塊土地,常年長滿了雜草。一天,老和尚問自己的幾個弟子,如何能把這塊長滿雜草的地清除干凈?弟子們有的說將草拔掉,有的說把草鋤掉,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用石灰滅。無論用哪個弟子的方法,草在第二年還是依舊長出來。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第二年老和尚讓弟子們出去參學,到了年底再回來。弟子們走了以后,老和尚就把這塊地種滿了莊稼,到年底弟子們回到了廟里,老和尚圓寂了,但地里卻長滿了莊稼。這時弟子們明白了師父在教導他們,要讓雜草不生,首先要把莊稼種上。
就好像我們的心靈,不能是空洞的,要先建立起信念,也就是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土地沒有莊稼就會長滿草,心靈中沒有信念就會邪念叢生。一方面我們要清除邪念,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建立起正念。最終用正念替代轉換掉邪念。使我們的心靈純凈,道德高尚,智慧增長。
那么我們該如何在心中樹立正念?找標準是捷徑。
就好像我們寫毛筆字,練書法,要先找到一個字帖,無論是柳公權,還是顏真卿,一定要從臨摹已被歷史公認的書法標準字帖開始練習。不能今天寫這個,明天練那個,后天再改一個。建立信念也是這樣,不能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路多容易迷,選擇多容易亂。一旦迷失方向,生命的坐標就會傾斜,就會失去主流的東西。沒有主見,就沒有終極目標,就沒有信仰,就沒有善惡的標準,就沒有道德力量的源泉。就像沒有露水、陽光,土壤就長不出參天大樹一樣,沒有道德和智慧的營養,心中就無法長出生命之樹。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