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讀大學,問你理想是什么,你說環游世界;22歲讀完大學,你說找了工作以后再去;26歲工作穩定,你說買了房以后再說;30歲有車有房,你說等結婚了再帶老婆一起去;35歲有了小孩,你說小孩大一點再去;40歲孩子大了,你說養好了老人再去;最后,你哪也沒有去。”
這是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
今天,大部分人毫不掩飾對旅行、去遠方、在路上的生活狀態的羨慕和向往,紛紛表示人生能如此灑脫地走一遭無憾矣。然而,這大部分人又說了,現在走不了,遙遠的夢想不現實,烏托邦——沒有錢,英語不好,不工作沒收入怎么旅行……諸多的理由。而青春就在這一個又一個理由中逝去了。
不由得想起另一件事。每當知道我在大學時的專業是心理學時,超過90%的人都會立刻表示自己對心理學也很感興趣,也想學一學。但是這些人中真正去借閱過心理學專業著作的寥寥無幾。絕大部分人只是說說而已,永遠也不會付諸行動。
他們想學嗎?我相信是想的,只是或許還沒有想到會利用業余時間去試著真正學一學心理學、試著讀一本心理學專業書的程度。他們會有許多理由,沒時間,上班累,家里有小孩看不下書,工作壓力大沒心情看厚書,最近在準備別的考試,等等。所以他們永遠也學不了心理學,永遠只是想學而已。
感謝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個擁有著驚人行動力的人。想做的事情,就要真的去做,只停留在腦海里一切都是空。即使結果和預想不同,也不會后悔自己為之付出的努力。
正如數年前自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夢想的心理學作為專業,又正如當年為了申請去歐洲攻讀心理學碩士所付出的一切努力,盡管最后出現了許多波折,沒有皆大歡喜的結果,但我從不后悔。
這一次次向著夢想前進并為之努力的過程,讓我知道,看起來仿佛云端一般遙不可及的事情,真正做起來并非是那般遙不可及。
夢想,其實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關鍵在于你是否嘗試過向它伸手呢?
問問人們,想去旅行嗎?想背著包去遠方流浪嗎?想環游中國、環游世界嗎?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一臉憧憬地說,想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無幾。這件事最難的部分,不是錢,不是英語,而是是否具有這份勇氣。正如有位旅者說的,當你決定要出發時,旅行中最困難的部分已經結束。
近來越發強烈的出發愿望,讓我開始質疑自己原先的計劃。是否要等到2012年9月再出發?到了2012年9月,又是否能夠按照自己的預想成行呢?屆時會不會又出現一些未曾預想到的事情阻礙成行?
自己原本設定在2012年9月出發去旅行,理由有二:一是自己手頭積蓄不多,為了能夠走得久一點,遠一點,我得攢更多一筆錢,而這需要時間;二是在旅途中或是旅行歸來后恐怕都得面對求職的問題,更足的工作經驗或許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我卻又推翻了自己的論調。對于錢,我已經能帶著一筆積蓄上路。坐最便宜的火車,住最便宜的青年旅舍,吃最便宜的食物,不亂花錢,不進收取高昂門票的景點,可以走上好長一段時日。如果在途中自己逐漸掌握了一些窮游技巧后,或許還能再延長。我想這已經足夠了。
事實上,對于第一次遠游的我是否能堅持到一個月都是未知,規劃做得太長意義并不大。對于工作資歷,多一年和少一年的差別真的巨大嗎?仔細想來倒也未必。更何況若我要換行業,之前的工作經驗作用將會更低。
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最深層的原因在于,我擔心這件事一旦被拖延下去,就會像那段話一樣——“最后,你哪也沒有去。”
我擔心,即使是有著高行動力的自己,面對著繁雜的俗世,是否還能將現在這份夢想保持下去?自己的夢想會不會被現實消磨光呢?一旦任何一點“意外”出現,比如愛情的突然降臨,比如好的跳槽機會突至,比如家庭出現意想不到的變故……
使得旅行計劃未能實現,那么下一次成行又會是何時?當我在人生中逐漸擁有了更多籌碼、欲望也隨之膨脹之后,我是否還有今天的勇氣,放下一切去遠行呢?
突然發現,告訴自己因為錢和工作而不能現在就出發,其實與那些徒表羨慕之情卻給自己諸多理由毫無行動的人們,不是一樣的嗎?
到最后,你哪也沒有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