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認同這樣一句話:用眼看世界,世界很渺小;用心看世界,世界很博大。是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只有用心看世界,才能看遠,補目力之拙,覽博大于胸;只有用心看世界,才能看透,拂去浮華,參透實質,繼而了然于胸,超然物外;只有用心看世界,才能看淡,情在心中,心在世俗外。一切原來如此美麗、如此簡單。
用心看世界,重要的是今天的心境。昨天林林總總、煩惱恩怨已隨昨夜的微風逝去,不管是木已成舟還是流水落花,都已成過去時。木已成舟最好順其自然,流水落花追也沒用。明天的事情畢竟還沒有發生,著急擔憂于事無補,后天我們總會知道結果。明天的天氣可預知,但也經常出乎意料,而人生所求,常常又是意料之外偶然得來的。
有哲人說,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一點不假,心情的好壞,會讓面前的世界出現天堂與地獄之分。“人可鑒于止水,不可鑒于流水。”若水不靜,折射的世界也必然是扭曲的。
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情,不要自己跟自己過不去,用心做自己該做的事,不要過于計較別人的評價,每個人都有自己活法,喜歡自己才能享受生活,不必一味討好迎合別人,煩心之事不妨暫時丟開,自己感覺幸福就是幸福。
其實,人人都應該明白這樣的道理,心結只能自己解,心痛只能自己療,好心境是自己創造的。中國的每一部哲學史,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心境創造史”。老子創造了“無為”,孔子創造了“中庸”,莊子創造了“逍遙”,墨子創造了“兼愛”、“非攻”,佛教禪宗創造了“覺悟”、“忘我”,鄭板橋創造了“難得糊涂”……所指都是“心境”,核心都是“用心”。
《菜根譚》有言:“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這既是處世之道,更是養心之道。
人的一輩子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次機會,若只用雙眼去觀看,一輩子算白過了,用心去看,會把一生都過得好好的,哪怕有此起彼伏。
仰望海燕,就看到了搏擊風浪,迎難而上;俯察蜘蛛,就看到了百折不撓,永不言棄;遠眺鯊魚,就看到了痛苦孕育的歡樂;近瞧河蚌,就看到了缺陷鑄就的輝煌。生活中不缺少美,卻匱乏發現美的眼睛。正因如此,用心看世界才更顯得難能可貴。
人用來看世界的不只有眼睛,還有心靈。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看見物質的同時,看到精神。用心看世界,世界很博大;用心悟世界,世界很精彩。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心境。
這個世界只有回不去的,而沒有什么是過不去的。臺灣星云大師說:“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懷。”依此可言,世界不是狀態,而是心境。盡管世界很復雜、迷離、多變,但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迦葉笑,僅此而已。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