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勵志的文章:大學應該學什么
大學應該學什么?這個問題到網上一搜,肯定會有一堆文章跳出來,諸如英語八級要學好,計算機考試要過關之類的。但今日不同往昔,很多人大學四年都不曾注重的東西,畢業后進入社會依然是個短板,甚至還會影響自己未來的發展和生活幸福感。
給大學生的一些建議:大學生必須學會這7點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新聞,一個高考狀元的媽媽寫了一封長信叮囑兒子各種生活細節,比如衣服怎么洗、洗衣粉放多少。很多人覺得可笑,這么大的孩子連這些都不知道啊?大學,作為一個人18年來第一次離開家獨立生活的開始,會生活比會學習要重要得多。學會生活,才是關乎自己未來有序、幸福的關鍵。
第一,理財與記賬。第一次帶著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游走江湖時,我內心激動得不得了。該怎么合理消費、有計劃的花錢是個挺大的學問。要不要天天記賬?該不該把錢平均分配到每一天?遇到很貴但喜歡的東西該怎么辦?如何做到月底不借錢?這門學問,你值得馬上學一學,否則月底飯卡沒錢,交女朋友都沒資本了怎么辦?
第二,得體的穿衣打扮。大學生,特別是大學女生在四年中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就是穿衣打扮。很多人說“學習才是關鍵,不要光顧著打扮”。這句話放在過去是對的,如今卻不同了。現在企業很注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走進社會,總是穿著卡通衣服或者搭配得亂七八糟怎么行。這也是當年我的弱勢,直到畢業很多年都沒學會——我上學的時候真的一心撲在學習上啊。
第三,整理內務。在家有勤勞的媽媽,在宿舍就只能亂成一團嗎?特別是對男生來講,這一點尤其重要。整理內務,不僅僅指疊被子,還包括書桌、衣柜甚至整個房間,以及換洗衣服疊整齊等。千萬別覺得這是女孩子才要做的事情,養成整潔有序的習慣,無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第四,廣交師兄師姐。雖然剛進校園,還沒完全適應大學生活,但你也可以展望一下未來自己的職業前景。參加一些大三、大四的宣講會,多和師兄師姐聊聊天,或許這一切讓你躍躍欲試,找到努力的方向,也可能讓你垂頭喪氣,需要重新進行自我定位。總之,提前了解就業市場不是壞事,而且還能督促你盡早地制定實踐計劃。
第五,社交禮儀。進入大學,就免不了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學校里的各種社團也會讓你有機會實踐一下成年人的社交禮儀。比如酒會、舞會、演講比賽等。你不再是背著小書包,拿著暖水瓶進教室的高中生了,你的一言一行,大家都會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更何況好的溝通能力是未來真正走上社會所必備的。
第六,學會愛與被愛。在大學里學會愛別人和被人愛,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無論將來畢業之后是不是會分手,這都是人生的必修課。愛情是需要實踐的。
第七,學會了解社會,了解自己。第一次遠離父母擁有自己獨立的小天地,為人處世都要靠自己。你需要學會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在與社會的互動中,了解社會、了解自己。當然,這件事很復雜,要一步步慢慢來。比如,在坐火車的路上,在與同學老師的交流中,在與父母臨別的時候。了解社會不代表立刻去打工,而是要像一個成年人一樣,開始獨立處理和解決問題。
關于大學生勵志的簡短文章:大學四年如何度過
大學怎么過才能不虛度?相信這是一個困擾著無數大學生的問題,特別是對于大學里的迷茫一族來說。
下面的三件最簡單的事情,是從無數優秀的過來人身上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你能把它們給做好,起碼時刻銘記在心,你的大學從這一刻開始就會開始變得更有意義!
1、永遠不要停止學習和成長
不斷推進你的人生高度,最好方法就是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例如,如果你是一位土木工程師,希望提高你的職業和收入潛力,那么你可能要考慮獲得你的專業工程師執照或其他認證來使自己在鐘意的領域內加分。
時刻關注你的行業的動態,關注行業內有影響力的人。關鍵是,獲得晉升的人是那些積極進取、積極主動地磨練自己的技能,促進自身成長的人。
2、保持一個開放的人際網絡
許多人都曾經抱怨過自己的人際圈子太過狹小,更有人對維持人際關系這種事情不屑一顧。但事實證明,只埋頭學習,不與人交流打交道,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長此以往,你將變得越來越離群索居,你的社交能力也不會得到提升。
與此同時,大多數人都是在封閉的社交網絡中度過的,就是那些已經認識的人的網絡。存在于群體中的信任、理解和共同的基礎上,這很容易和舒適。
但一個開放的網絡,就像是你主持的一個會議,不斷介紹新的人加入到你的網絡,而不是總是和同一批人打交道。
與不同的人進行互動,不斷擴張你的人際網絡,接觸新的機遇和挑戰,做以前不敢想的事情:這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復,上升,再重復,再上升。
另一方面,你要走出你的舒適區,打開你的網絡,你會擁有新的經歷,新的人,新的想法,新的挑戰,新的機遇。
3、學做一個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
不管你是否希望最終處在一個領導的地位,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認知和行動回應應該像一個真正的領袖。
作為一個有效的領導者,很大程度上是具有激勵和影響他人的能力,以此一起實現共同的目標。事業上的成功應該以同樣的方式看待:作為一個共同體而努力,而不是自己一個人走一段孤獨的旅程。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才能成為有影響的領袖,那么就去給自己尋找參照物。他們一定會有文章、書籍、講座、播客等渠道,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這也方便了你的學習。把別人的經驗用在自己的勝利上,這也是一種成功。
因此,不要吝嗇、貪婪,或以自我為中心的想爬上社會這架梯子,只作為一個追隨者,你永遠不知道你什么時候就被這些欲望所吞噬掉。給予就是我們的收獲。
關于大學勵志的文章:在大學,學會這些東西很重要
1、力求上進的人,不要總想著靠誰誰,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2、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成熟的一個最重要的標志。
3、誰不是在傷害中成長?誰不是在被欺騙后才學會算計?彼此彼此。
4、凡是處心積慮做某件事情,就都會或多或少犧牲掉自己的某種東西。
5、生活中一半麻煩是由于你說yes得太快,說no也太慢。
6、成長的過程就是破繭為蝶,掙扎著褪掉所有的青澀和丑陋,在陽光下抖動輕盈美麗的翅膀,閃閃的,微微的,幸福的顫抖。
7、成長,就是不斷的面對一些悲涼的事情,直到知道什么叫世事滄桑。
8、服天不服人。若是天的安排,我承受;若是人的踐踏,我抗爭。
9、嫉妒一個人,就是承認ta比你強。
10、人與人的心從來都是有距離的,就如在兩個陡峭的山頭,我們遙遙相望,以為彼此只有一伸手就能觸即的距離,其實要走在一起,貼近在一起,現在是這樣,未來更是如此。可惜,大學里有太多的男生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11、女生懼怕時光腐蝕,男生卻需要年齡的修飾。
12、二十歲后的我們,真正的朋友還是那班人。還是從小玩耍的玩伴,同窗的好友。我們會越長大越覺得孤單,而知心的朋友能有幾個?才發現,社會上的所謂朋友只是利益相趨,酒桌上好客的“朋友”而已。
13、真正的朋友是能夠在困難時候幫助你的人,朋友是在你高興時候想到的人。君子之交 “淡”如水。
14、我想,那是自信,這種自信是經過挫折和壓力無情的摧殘后重新發芽長成的參天大樹,不會再被輕易摧斷的東西。
15、想象5年后你在做什么,你那個時候的生活是一個什么樣子,然后再往前推,你的第4年,第3年等等要做些什么,慢慢確立一個個目標。
16、你發怒一分鐘,便失去60秒的幸福。
17、生活就像“呼吸”,“呼”是為了出一口氣,“吸”是為了爭一口氣。當經歷過,你成長了,自己知道就好,不需要你說出來,別人會看得到。
18、痛苦常來自比較,而幸福多源于感恩。
19、好東西是相對的,你所謂的好東西別人也許不以為然,但別人的好東西你或許也覺得不值一提。我們大多數人窮其一生在追尋別人眼中的垃圾。
20、知深淺、明尊卑、懂高低、識輕重。
21、有的時候,該認真就認真,該糊涂就應糊涂。
22、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人或事,所謂的滄海桑田其實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23、外面驚濤駭浪...告訴自己...要冷靜....要堅強。
24、空閑的時候,讀點文學作品,學習一些經營流程,管理規范,國際時事,法律常識,這能保證你在任何時候都有談資。
25、要做一件事,成功之前,沒必要告訴其他人。
關于大學生勵志的簡短文章:如何度過有意義的大學四年
雖然離開學校已經有5、6年時間了,但是大學生活依然歷歷在目,總結起來,大學里還是不懂事,很多該做的事,沒靜下心來做。
看到朋友分享的一位年輕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5條建議,很值得思考。
如果在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的,是在校的學生,建議您對以下的這些建議有所思考,度過有意義的大學四年
1.一定要培養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一個人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
2.仕途,商界,學術。大致說來,每個人都注定要走上三條道路中的一條。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不妨以此作為思考的出發點。根據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來塑造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自己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事情,才知道自己以后學什么。
3.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沒有哪個用人單位會認為你代表你的學校或者你的專業。千萬不要認為你是名牌大學或者熱門專業而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以為你的大學或者專業冷門而自卑。
4.千招會,不如一招熟,十個百分之十并不等于百分之百,而是零。如果你有十項工作,每項會做百分之十,那么,在用人單位眼里,你什么都不會。所以你必須要讓自己具備核心競爭力。
5.一定要掌握學習的主動性,不要像中學生一樣被老師牽著鼻子走。
6.一定要學會理財。對于貧困生來說,首先做到的不是要掙錢,而是省錢。很多大學生讀書的時候一擲千金,可是,畢業以后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交半個月的房租。
7.大不分女生把電腦當作硬碟機,大部分男生把電腦當作游戲機。大學生要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的操作能力,但是,很多時候電腦會成為浪費時間的堂而皇之的借口,有電腦的大學生有很多,可是,這中間很多人可能大學畢業的時候還不會Excel,不會做一個像樣的PPT。
8.做事不如做人,人脈決定成敗,一個人擁有多少錢并不是他擁有多少錢的使用權。一個人具備多少能力,還包括他能通過別人做什么,請好好珍惜大學期間建立起來的人脈關系,這可能是你畢業以后最可貴的財富。
9.互聯網固然威力無窮,如果你沉迷于網絡聊天,或者網絡游戲,浪費金錢倒是可以彌補,荒廢了青春可就無可追尋了.
10.愛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一個有一萬塊錢的人為你花掉一百,你只占了他的百分之一;而只有十塊錢的人為你花掉十塊,你就成為他的全部。
11.人才市場就是一個“地雷陣”。通過多種途徑求職固然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饑不擇食。只要用人單位一說要你交錢,你掉頭做就是了。
12.求職簡歷必須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一份求職簡歷只要用一張A4紙做個表格就行了,很多的女生的求職簡歷就像是寫真集,不但浪費錢,而且對求職毫無用處。
13.垃圾是放錯位置的人才。所以在找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你個讓你成才的位置上,當然,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究竟適合做什么。
14.一定要有創業的勇氣和魄力,如果你一直滿足于給別人打工,那么,不光你的工資多高,永遠都只是個窮光蛋。
15. 大學期間一定要多去圖書館,多去自習室。很多書你現在不讀,一輩子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去讀了。雖然不是每本書看了都有用,但是,因為你不知道究竟哪本書以后會有用,所以只好多看書,并且拋棄那些過于功利的想法。盡管每次網到魚的不過是個網眼,但要想捕到魚,就必須編織一張網。
關于大學生勵志的簡短文章: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
來源:網絡
第一份工作到底重不重要?怎么選擇?
問題來源于一位《大學不知道》的讀者,他跟我說,自己面臨第一份工作的選擇,但是卻不知道標準在哪里,身邊總是有不同的聲音:今天路人甲說,第一份工作不重要,人生就像是一場長跑,大家比的是耐力,最好先就業再擇業;明天路人乙說,選對第一份工作太重要了,隔行如隔山,明天你想要轉行就沒那么容易了。
我在剛出版的《發掘你的競爭力》里也寫過一句話,大致是說,沒有不就業的擇業,也沒有不擇業的就業。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今天不管你怎么就業,你其實是有選擇,也許你的選擇的是放棄自己的選擇權,比如安心地等著父母給自己找關系安排一份工作,這也是一種人生選擇。
你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嗎?你為此做過什么特別努力去進行探索?我是說,“特別的努力”。
通常,人人都有夢想,但絕大多數人是自身夢想的旁觀者和門外漢。人們往往也都有自身的遠期目標,但是這跟他今天所做的一切驚人地沒什么關系。很多人甚至是對自己的目標諱莫如深,把它像是珍寶一樣地藏著掖著,好像這種心愿越是留存久遠,越會獲得資產價格升值的效果。
實際上,你不必告訴整個世界,但是要告訴身邊的人,你打算做什么很重要,而且你必須就得每天每刻都去做。不能等到未來的某一天,你要去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才發現自己并沒有相應的準備。通常做這種準備比考試得高分要艱難和復雜得多,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面臨著自我規劃與被規劃相對抗的局面。如果你不懂得為理想付出更多,通常只有接受“被規劃”的命運。
通常而言,先就業后擇業是為了提高就業率數字的官方說教,是最后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但決不應該是一個有頭腦的人的首選策略。
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它在很多方面會塑造你的人生模式。
比如,接受父母通過關系給安排的工作,也就意味著你要接受長輩們安排的人生模式,和誰結婚,什么時候生小孩,怎樣教育子女,以至無窮;把小孩養大,再不斷地重復著這樣的人生游戲。
我的呼吁就是,請開恩賞賜給自己一次失敗的機會!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件事要從當下開始,從你的第一份工作開始。
我的建議就是,按照你自己所想的人生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目標,再根據自己的職業設計,選擇通過第一份工作進入社會的方式。
今天,大家的選擇可能沒有什么差別,你掙三千,我掙兩千,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差別,但是一個人工作上的長勁兒,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是否在這一行有持續鉆研的精神。另外,你進入什么樣的環境,(勵志一生 )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國企、外企還是民企,你進入什么樣的公司,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如何,從很大程度上將塑造你的職業價值觀,甚至是社會價值觀,幾年之后,大家可以看出非常大的區別,從穿衣打扮到舉手投足都會透露出來的那種“典型差別”。
如果要我給出一個簡單標準,那就是進入高成長的環境,看看哪個選擇會給你帶來這一點。
我所呼吁的慎重選擇第一份工作,并不是說我認同第一份工作定生死,覺得一個人應該在一份工作上盡責到死;而是說,如果你告訴自己,第一份工作不重要,那么也就失去了一次思考人生抉擇的機會,我們從小到大,大部分人的命運都是早被體制化的人生模式所綁架,變得沒有了思想,沒有見解,沒有特長,甚至沒有了渴望。
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尊嚴的。哲學史上有句話: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抓住職業選擇的機會,去反思人生,而不是早找到工作早超生,這是我希望每個能對自己負起責任的人所要抱有的自尊心態。
當然,如果你想要做的一份工作,沒有能力去馬上做到,這時就需要調整期待,但這應該是一種在戰略既定情況下的策略調整,比如我自己,當初想做一個寫作者,但是當初沒人會花錢雇我,那么我就先選擇進入出版社工作。
只要方向對了,起點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要的,這是第一份工作所應輕視的那一面。如果你拼了老命,想要一開始就進入自己達不到的職業目標,這就不是一種理性的擇業。因為你的人生在當下還沒有建立起那個選項。
我經常見到各種半路辭職,想要轉行的學生,目標公司進不去,原來的工作也不想回去,人生處在一種非常糾結的狀態。我的建議就是,你必須確保自己可以找到進入新行業的門路,這樣的工作才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你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來給自己創造出一個這樣的新選項來,這樣的擇業才是現實的,有就業基礎的擇業。
常常有人問我,我應不應該進入某某行業,只有上帝才知道!你要對一個行業有基本的了解和調查,才能探索可行性。否則,這樣的擇業就是空中樓閣,是一種與世人無關的自我陶醉。我說過,“永遠不要進入陌生行業”,如果你根本對自己所進入的行業一無所知,那么就不要去。或者把它熟悉起來再進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