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與錢有關(guān)的字多為“貝”字旁,但“盤”和“纏”二字都和錢扯不上關(guān)系,為什么合起來指路費呢?
要想弄明白這一點,我們先要了解古代的貨幣。我們都知道,古人用的貨幣是金、銀、錢幣(主要是銅錢)。
普通老百姓幾乎用不到金銀,主要使用的還是銅錢。古人把銅錢戲稱為“孔方兄”,因為銅錢外圓內(nèi)方,中間有孔。為了使用方便,古人常常用繩索將一千枚錢幣穿在一起,為一貫錢或一吊錢。
由于成串的銅錢非常笨重,不便于攜帶,所以出門辦事的人習(xí)慣于將錢盤起來、纏在腰間,又方便又安全,因此得名“盤纏”。
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紙幣使用起來比金屬錢幣方便許多,紙幣的發(fā)明是歷史的必然。
后來,經(jīng)過演變和發(fā)展,盤纏也不僅僅指路費,也可以指代生活費、花費乃至錢財。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