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等待,著眼當下。
與其等待稀世天象,不如欣賞今天的晚霞。晚霞中,哪一團彩云散開了,不要等待它的重新聚合;哪一脈云氣暗淡了,也不要等待它的再度明亮。它們每一次翻卷出來的圖案和花紋,全在人的等待之外。
因此,只有不等待的人,才能真正享受晚霞。
晚霞不見了,你還等待什么呢?等待“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它們恰恰都沒有來。于是等待明天的晨曦吧,但是,整個早晨都風雨如晦,別是一番深沉的詠嘆。
從理論上說,等待,是一種由“預測”“預期”所引起的誤導。
那么,“預測”“預期”的依據又是什么呢?是“預知”。所謂“預知”,大多是依據異地、異時的相似資料,拼湊出來的主觀判斷,其中摻雜著不少幻想。
對于這種“預知”,哲學家王陽明認為是“未知”和“無知”。因此,他提倡“知行合一”,否認在行動之前有什么“知”。他本人就是行動的典范,而且總是立即行動,絕不等待。如果無法行動,他也不等待。如果有一絲可能,他只尋找這種可能,而不是等待這種可能。尋找是主動的,等待是被動的。王陽明寧肯放棄,也不要被動,因為被動往往是不動、亂動、反動。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