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張插畫,配的文案是“年輕人,不要怕走彎路,不然會錯過很多道具和支線劇情。”
我有一個朋友,屬于少年時期的天才。高中時,學校特批他一段時間內不用上課,去山里看猴子(后來我才知道這也是種研究方法,叫田野調查)。回來后,他把看猴子的過程做成了一個報告,得了個類似于奧賽的國際級獎項。后來也因此被保送名牌大學,念的是生物相關專業。再后來,他在大二的時候轉系讀了法律。法學系畢業后,他進入銀行系統搞起了金融。
他也是我曾經的一個采訪對象,那期雜志的主題大概叫“少年時的天才如今在做什么”。出稿后,編輯悄悄給我發了條短信,帶著些扼腕嘆息的口氣——“小時候多有天賦呀,現在就這樣了。”我猜想編輯多少懷抱了點“傷仲永”的態度,話語之間透出無限“泯然眾人”的遺憾。她的女兒尚小,或許多少也想到了點她的未來。
小時候,父母總是希望你用心讀書,謹慎玩耍,然后循著他們的期待長大。他們總是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你還小,等你長大就知道了。”潛臺詞里說的是,我批評你的那些,早在我的人生閱歷里了,不讓你這么做,是怕你走彎路。
可是等到我們都長大,才發現成長軌跡其實根本無法參照父母的經驗加以框定。我們就如同脫韁的野馬一般,在復雜的世界里野蠻生長。誰也不知道以后是什么樣。正路在哪里呢?現在又哪樣了呢?
后來,我跟這位采訪對象成了好朋友。那時候,我特別艷羨他的人生。我問他怎么看待自己過去經歷的轉變,他輕描淡寫地回了句,有什么好看待的,說得好像有多奇怪似的。
是啊,也不奇怪啊。我總在困惑自己所處的位置,回想這些年,在別人看來叫“目標明確”。中學用心地混日子,大學用心地賺錢,研究生用心地讀書,現在用心地作天作地——這才叫真正的“毫無驚喜”。
“太清楚自己想干嘛”和“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嘛”的人其實都一樣。之所以不要試圖期待或者扼殺生活的不同可能,是因為無論你怎么做,事實上都無法改變遇見那些小徑分岔的路口。就好像我千算萬算都沒有算到,我當下的人生竟然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樂。
關鍵是,我們得明白,總有一個地方會被抵達。
養了一百盆多肉失敗才會知道,對風和水的要求更低的仙人掌才是你的真愛;喝了一百杯咖啡才會了解,某某牌的咖啡真是爛透了;吃了一百份麻辣香鍋才會知覺,以前宿舍樓下食堂里的那一份最好;講了一百堂課才會理解,作弊這件事無論你段位多高,只要想抓那都是容易的;吃了一百天霧霾才會發現,刮風這件事其實也不錯;遇到一百個錯肩的人,才會對撞見那個唯一的最好的你格外用心。
昨晚有人私信問我,“完美主義者要如何去容忍生活里的意外?”我回了句,“丟掉偶像包袱就好啦!”
走彎路這件事,從來不是錯誤。就像新車上路,多拐幾個彎總能令車磨合得更好。遺憾的是,我們總在步步為營的小心算計里,忘記了最完美的感受就是不完美。在人生一萬億次的選擇里,能被你記得的,還不是那些最不可能的可能嘛?
該被堅持的是,朝前走。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