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窮志短”,這個也不是絕對的。很多貧窮的年輕人的確有可能整天都想著如何賺錢,無法想象其人生還有其他不可思議的可能性。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甘于貧窮,他們急切地渴望擺脫貧窮,擁有大量財富。但財富的最詭異之處就在于,你拼命地追求財富,十有八九不會得償所愿。而如果你不太在乎財富,而只是高度專注地做你最想做的事,即全力實現你的理想,財富反而會主動追求你。
只有傻瓜才會視金錢如糞土,還有一些更蠢的人,視金錢為人生目標。
金錢很重要,而且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必須有錢才能實現的理想。只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說自己的理想就是賺錢,在我看來,這樣的想法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用本末倒置的想法指導自己的人生,十有八九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前一段時間讀《八十年代訪談錄》,第一篇是阿城訪談錄,其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查建英對阿城說:“現在呢,就變成物欲橫流,精神算什么?不值錢。”這一論調其實挺沒勁的。果然,阿城不動聲色地反駁了她,阿城是這么說的:“商業(yè)也有精神的,它有風險,沒有精神怎么承擔風險?一流的商人有一流的精神素質,但有一流精神素質的人未必成得了一流的商人。”
張朝陽曾說他覺得一個人是可以將商業(yè)當成最高理想的。我認同他的這個觀點,正如我相信商業(yè)也可以像藝術一樣美,只是商業(yè)和賺錢絕對不是一碼事兒。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去經商,首先會少了很多經商的樂趣,其次經商失敗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事實上,當你竭盡全力去實現一個很有社會價值的個人理想時,首先你不會覺得錢很重要,你可以做到長時間地忍耐清貧生活;其次當你全力實現這個理想時,你會自然而然地賺到很多錢。
為什么很多富二代和官二代縱使是搞藝術或搞學術,依舊能像他們搞金融或搞政治那樣,比窮二代搞得更好更出色?原因肯定有很多,但其中可能有這樣一個原因:如果一個人可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并且還能做到不計功利,不患得患失,那成功對于他來說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物質基礎好,更容易做到不計功利。一個人不計功利就能做事專一,不患得患失,不貪戀結果,進而有所成就。而對于物質基礎不好的人來說,也要努力做到不計功利地專一做事,這是一種方法論,恰如無恒產者更需要有恒心。
急功近利的事毫無價值嗎?事實上,急功近利的事隱藏著巨大的價值,即如果你經常急功近利,遲早你會發(fā)現,急功近利只會將你引向兩條死路,不是事業(yè)的死路,就是心靈的死路。唯有不計功利地做事,你的事業(yè)才能找到活路,你的心靈才能找到活路。
不計功利地做事,本身就能獲得巨大且長遠的快樂,而且還有可能獲得巨大且長遠的利益。平心靜氣且不計功利地做你最熱愛的事,這是實現理想的不二法門。
如果你是一個立志為了理想奮斗一生的年輕人,你會發(fā)現不用依賴物質,你也能活得很快樂,很充實。
在這顆星球上,有無數年輕人希望能過上有個性的生活,與眾不同的生活,特立獨行的生活,只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最終都只能過一種一地雞毛、無聊至極的陳腐生活。只因這些人將自我封閉視為“酷”,羨慕好逸惡勞的享樂生活,并將貪婪物欲和理想混為一談……
一個年輕人想要過特立獨行的生活,要有一顆自由開放的心,要把好逸惡勞和貪婪物欲視為不共戴天之仇敵,因為真正的特立獨行是“忙世人之所閑,閑世人之所忙”。既然大家都好逸惡勞,大家都在為了可以瘋狂消費而拼命賺錢,大家都認為理想不能當飯吃。那么你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干一件別人不愿意干或不敢干的事就可以了,例如為了你的遠大理想不計功利地奮斗拼搏。
有些人因為自己不是富二代或官二代,因此怨天尤人,或抱怨社會不公平。只是換個角度想一想,某些人之所以含著金鑰匙來到這個世界,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這可能是他們的家庭或家族上幾代人奮發(fā)有為的結果。這就好像一個人天生就擁有迷人外表和強健體魄,這說明什么?這說明其父母或祖輩為了改善后代基因,曾付出過非同尋常的努力。
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一個沒有關系、沒有背景的年輕人卻可以努力磨煉意志,克服惰性,重塑身心,然后用不計功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去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