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個小鎮姑娘。
是那種身份證上面的家庭住址都要精確到xx省xx市xx縣xx社區xx街道xx巷子門牌號xx號的小鎮姑娘。
其實小時候我覺得小鎮還挺大的,城南到城北真的好遠啊。我家住在城北,這邊都是化工廠。城南就不一樣了,有商場,有車站,有美食節。那時候要是能去城南吃一碗餛飩,我都能開心老半天。
什么時候覺得小鎮小的呢?大概是高中時候談戀愛都不敢出去壓馬路,怕遇見七大姑八大姨的時候。
也許有人會說,小城鎮清凈,空氣也新鮮,如果能一直內心淡泊,在那里過下去也未嘗不好。
可事實上,小鎮不好,真的不好。
小鎮外圍都是化工廠,從發達城市退下來的,家家都是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我一遠方親戚就是因為常年飲用不干凈的水,年紀輕輕就得了癌癥。政府又不能把他們趕走,畢竟幾萬口子還指著那點可憐的稅收發工資呢;
小鎮沒有星巴克,沒有大型購物商場,因為工資低,買不起;
小鎮可能你的小學同學是你高中同學穿開襠褲時就認識的哥們兒,人情世故躲不開避不掉;
小鎮居民不敢生病,因為小鎮上只有一家醫院,從上午排號到下午是常事,還要忍受醫生的臭臉;
要是真得了啥大病,還得到市里到省城去看,都說“樹挪死,人挪活”,可因為貧窮,大多人被限制在了那片黃土地上,生了病幾乎就要坐以待斃地等死;
這里當然也會有城鎮發展規劃,政府美其名曰消費帶動發展,拆了好多棚戶區和老院墻。這一舉措的結果就是哀鴻遍野,好多老城區居民卷著鋪蓋拖家帶口在政府門口打地鋪,一看到有官員的車就跪下聲淚俱下地控訴。
我十歲的時候小鎮才有第一家肯德基,十六歲才看了人生第一場電影,十九歲小鎮才有了第一家新百倫專賣店。
哦,對了,小鎮到現在公交車都沒通。
暑假的時候去姑姑家玩,也就是普通二線城市,可我還是能很直觀地感受到差距:姑姑家的小孩可以在西餐廳輕車熟路地點餐,而我刀叉都使不順手;
六歲的小孩兒就有了電話手表,而我到大學了才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機。
2.
所以我就想跳出這個圍城,而考上大學是我唯一的機會。
于是我好好學習,小升初考上了鎮第一中學。
雖然,鎮上一共只有兩個中學。
高中的班級數量從初中時候的每個年級八個班擴展到每個年級三十六個。這些擴招的生源大多來自比城鎮更低一級的鄉村,學生數量的龐大決定了教育的粗放。其實我有好多家庭條件不錯同學,他們高中選擇去了外地借讀,學費貴是貴了點,但好歹可以過一本線。而我們這些工薪階層的孩子,同樣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卻收效甚微。
高二藝術分流,班主任找到班級排名十名開外的同學挨個談話,苦口婆心地勸他們學藝術。其實不是班主任貪圖那一點獎金,也不是升學率好了臉上有光,而是我們那里的教育啊,太差了,實在太差了。
2015年高考,我們班普文的本科生一個沒有,全校所有的文科班一共十二個,考的最好的女生,也只不過去了長安大學。
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根本就是想都不敢想:臥槽,那是人上的么?
我們這人多,分配的名額又少,清華北大平均十好幾年出一個。
別說清北了,就是普通211,學校都得大紅條幅大張旗鼓地宣傳一個月。
我們這兒的老師,鮮少名校畢業,研究生學歷更是鳳毛麟角。他們大都來自二本師范學校,或者根本本科時候都不是師范專業,只是大學畢業后想安定,想有個鐵飯碗。
有次課堂上談到未來的職業規劃,老師說,你們以后如果能留在外面就留在外面吧,就算回來,也別當老師了。
我們都不解:為啥?
老師無奈地搖頭:笨蛋教笨蛋,越教越笨蛋。
全班哄笑。
而我也是很久之后才懂,老師說的是對的。
記得前不久有一條很火的微博,關于香奈兒大衣不能手洗也不能干洗,好多人感嘆: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其實相比之下,階級才是最可怕的吧,它限制了資源,機會,以及可能性。
3.
可喜可賀的是,復讀一年后,我的成績可以在省內讀個二本。
之前的高中同學,乃至老師,都紛紛祝賀:恭喜啊,考得不錯。
一個二本就覺得考得不錯,因為我們那里能過本科線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可是后來,我發現這個“二本大學”的頭銜,并不能給我帶來什么,我反而更自卑了:我的穿衣打扮土的掉渣,沒有才藝,見識淺薄,一開口就是帶著濃濃鄉音的普通話。
我的專業是商務英語。高中時英語成績還在班里數一數二的我,自信滿滿地填了英語專業,自以為到了大學我也依然能很輕松地駕馭。
然而我又錯了。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除了單詞量還可以和之前題海戰術培育出的一絲絲所謂的題感外,幾乎一無是處。我的口語蹩腳地很,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
我甚至大一才掌握了音標的讀音,知道了英音和美音的區別。
而這些,一個大城市幼兒園的小孩兒可能都能秒殺我。
同樣是女孩。
別的女孩假期去旅游去看藝術展,而我只能和幾個像我一樣窮得掉渣的朋友,去超市,飯館做短期工,認真地清洗生活的污垢;
別的女孩二十歲出頭就用起了一線化妝品,而我最好的護膚品是巴黎歐萊雅的,還是用稿費買的,對待家長我總說,錢還有,夠的夠的;
別的女孩大談特談詩和遠方和信仰的時候,我就比較厲害了,我可以大談特談浙江溫州皮革廠。
4.
有個朋友,暫時稱他維尼吧,標準北京土著。
他的前半生我特別羨慕:升學壓力要小得多,競爭不是那么激烈,功課也不是很沉重,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去讀課外讀物,去球場揮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藍天白云,去搞什么模擬聯合國。
他不用那么辛苦去參加高考,只要成績不是太差,就可以在高三時有機會獲得保送名額,哪怕成績次的沒法看,也會被“掃”進一所本地三流大學,而那所三流大學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數才能進去,因為按地區分配的名額中留給山東考生的名額太少了。
關于和他的關系我在其他文章寫過,在此就不贅述了。一開始和他認識確實是因為他是豬大腸哥們兒我是豬大腸前女友這樣的裙帶關系,不過后來和他成為朋友就是因為脾性,喜好,思維方式這些很形而上的東西了。
他和我一樣,是個很糾結龜毛的人。有次談論到改變,我說我其實挺慫的,害怕改變。
他說他也是。
他說他高中的時候也面臨過抉擇,父母想送他出國,可他不肯,他害怕改變,放不下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末了他笑著說,其實我們都一樣。
我也笑。面對他難以擊敗的優渥,我只能掌控好自己的分寸,表現淡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雖然心里難以平靜。那年我還在高中復讀班里,和絕大多數十七八歲的少年一樣,關心最多的還是分數和高考,愁眉苦臉地圍在門口布告欄前看成績,戰戰兢兢擠在千軍萬馬搖搖晃晃的獨木橋上。得償所愿還好,事與愿違便惶惶不可終日,怕去不了好學校,學的不是熱門專業,以后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好前途,追不上節節高升的房價。
這一切的惶恐,都被這個少年優越的煩惱擊打地潰不成軍。
而我只能低著頭,掩飾疲態強顏歡笑,任一股悲涼從爬滿虱子的華麗長袍放肆地鉆出來,席卷全身,默默地罵一句,“他媽的。”
你坐擁一切。
而我拼盡全力,此生也可能依然平庸。
5.
還是維尼的事。
高考完他去了北理,大一暑假應征入伍,通知書紅得耀眼。
他的動態里配字一行:天涯路遠,我去看看。
而我除了欽佩他的勇氣,更多的是艷羨。
換做是我,如果不能確定這兩年收獲頗豐,不管是自己還是家人都不會輕易選擇兩年的蹉跎。
后來維尼也對軍營生活失望過。他說,感覺之前學的東西都還給老師了,高數題也做不出來了,可能之前的決定確實幼稚了吧,現在接觸到好多不一樣的人和事,覺得自己變得自私冷漠了。
我只能安慰他,會好的。
他接著說,其實很多時候危機感都是同齡人給的。比如我現在就覺得你比我厲害多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第一本書很快也要出了。
我苦笑。
其實我們都知道。我殫精竭慮地寫文,就算出了書,熱賣了,不外乎是,拿著似乎還光鮮的履歷,奮斗在北上廣,租房子擠地鐵,生活拮據而疲憊,辦個簡單的婚禮,東拼西湊的付上首付,每個月還了房貸車貸就入不敷出,為工作每日奔波,成為地鐵站里,萬千個行色匆匆又漠然的人中的一個。
6.
但那又怎么樣呢。
差距固然存在,但并不令人絕望,正是差距和為彌補差距所付出的努力,才讓人更有滿懷熱望地奔跑。
有一天我的孩子在和同學討論父輩的奮斗史時,或許我不是最體面優雅的一個,至少還可以是曲折有趣的一個。
于是我心中的憤懣消散了。來日可期。
午后陽光撒在身上,玻璃晴朗。
這是我十九歲最心思澄明的一刻。
作者:甜膩老干媽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