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高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傳遞信息的工具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普及,但人與人之間,深入交流的意愿卻越來越淡薄;我們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真誠的朋友卻越來越少……
身在交際圈,許多人都感到寂寞、孤獨和焦慮。這是怎么了?是客觀世界變化太快,還是我們主觀欲望膨脹太大?其實,是我們的心態出了問題——失去了人性本有的質樸和善良。功利性社交、講話肆無忌憚,充斥著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人際交往中。
一、人脈與價值
人脈,即人在社會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網絡。價值,即體現在商品里的社會必要勞動。
有人說:“社交的本質,是一場各取所需;所謂的人脈,不過是雙方的價值互換。”言下之意就是,人際交往互助,必須在同等價值互利下才能進行。
如此說來,人與人之間,還需要幫助弱勢群體嗎?還需要行善積德嗎?勢利交往規則與助人為樂的善行相悖嗎?
中華傳統美德告訴我們,施恩不必圖報,只要自己幫了忙,盡了力,于心無愧,就行了。況且,人在幫人的過程中,自身思維境界得到煉,處事能力得到提升,還給自己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如此幫人即幫己,何樂而不為呢?
不可否認,人是自私的。自私,決定了人在重大問題抉擇時,必然以自身利益為重——有利可圖就幫,無利可圖就遠離,即便遇到突發事件,面對弱者的求救也袖手旁觀。這種勢利、冷漠、等值交換的人脈,雖然令人寒心,卻也無可厚非。
但是,自私和冷漠應該有個度——做不到舍己為人,也不要損人利己;能幫就幫,不幫也不要落井投石。
將人脈等同于價值交換,從個人成長去看,無疑是把自己推進趨炎附勢、謀取私利的黑洞;從社會長遠發展去看,如果讓功利性社交蔓延擴散,中華傳統美德將要流失,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有錢人更有錢,貧窮者更貧窮。
在大多數人眼里,價值就是金錢、名利、地位,他們以為掌握了這一切就可以萬事享通。其實不然,人在世上,靠的是高尚品德,而不是金錢權勢安身立命。真正的人脈資源不是靠阿諛奉迎、別有用心獲取的,而是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在融洽友好的互助中,給自己的“人脈銀行”儲蓄善緣,沉淀智慧,為日后人生通達四方奠定好基礎,這才是人脈互動的意義所在。
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一個人無法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沒有誰能夠離開別人的幫助而孤立地活著,很多時候還是需要親朋好友幫助的。因此,如何經營好自己的人脈關系,需要踐行者做好人生功課——對自己,要認真學習文化知識,掌握過硬的生存本領,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對別人,要換位思考,以誠相待。幫助別人或提攜別人時,不要拿是否有價值返還的尺子去丈量。
請相信,你對別人真誠的付出,日積月累,自然會形成保護你的“貴人傘”。也許在未來某一個時間,當你需要別人幫助時,一定會有意外的驚喜。那個幫助你的人,不一定是來自你幫助過的人,有可能是你認識的,或不相識的人,他們幫助你,并不是因為你有利用價值,而是因為你善待別人的愛心,具有無限循環的活力——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他,后天他幫我……如此循環往復的友善互助,人人收獲快樂,幸福灑滿人間。
二、面對流言,坦然處之
有些人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指責和評論別人。譬如質問別人夫妻關系、婆媳關系為什么生活了這么久,還不能相互理解和融合?是不是個性太強,太自我了?
說這話的人,有如推出時間久了,雞同鴨講都能順暢交流的奇葩,真是匪夷所思。
你可以開導別人想開些,但不能譏諷別人的處理方式,不能輕易給別人扣上什么“太強勢”、“不善解人意”等莫明奇妙的帽子。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個中苦楚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或是因為責任,或是因為良心,或是因為種種不得已的原因,只能無奈地維持著關系。
作為局外人,你沒有別人的經歷,根本不知道別人身在其中的傷痛與糾結。用你的想當然去強加于別人,如同對不是同一文體的公文與藝術作品,非要給公文冠之以什么藝術性不強,除了令人費解和反感之外,還能起到什么積極作用?
沒有分寸的言語,有時候比鋒利的刀子更傷人。所以,不隨便指責別人,不隨便說三道四,也是為人處世終生必修的品德。作為被指責者,除了具備自我反省的能力外,還應該懂得:沉默是金。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流言蜚語、誤解、猜疑,無須向他人過多的解釋,無須為別人說過的話徒增煩惱,讓時間證明一切——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