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的公司,是一家比較高大上的公司。人事部每次去校園做活動,都會帶一些公司產品作為小禮品送給大家。一次校園沙龍結束后,有些學生在BBS交流平臺上反映沒有拿到小禮品,負責校園活動的是一個剛入職場的大學生。于是,有些內疚地跑去和她的經理說:有學生反映沒有拿到禮品呢。經理很淡定地回了一句:Sowhat?
后來這個小故事被廣為流傳,大家都覺得這個職場新人小姑娘非常善良可愛,還帶些天真。可是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卻第一時間想到了初入職場的我。
做人力資源工作,一定會或多或少接觸一些做人力資源服務的供應商。我接觸的第一類是提供網站招聘服務的。那時候我剛剛畢業不到半年。半年前,我還在那些網站上每天刷新簡歷求工作機會,半年后,當我坐在人力資源辦公室里思索著到底和哪家網站簽合同,躊躇和當時找工作時一樣多。
彼時,我還在那個由兩個人組成人力資源處的小學院。學院處于成長期,有招聘需求,但需求并不大,院長批了幾千塊錢的網站招聘費,所以能選的也不過就一家網站。當時網絡招聘做得比較強大的共有兩家——作為個人用戶,我在求職期間在這兩家網站都注冊過。
兩家公司的銷售都認真敬業負責,公司介紹得體大方,合同條款分明,折扣和增值服務也都清清楚楚。但是我的天平很快傾向了其中一家,帶著小小的私心。理由很簡單,那家銷售每天都會發來一封郵件,有些是分享行業內信息,有些是提供人力資源管理工具,有些是針對一些熱點時事的即時評論。郵件內容雖然大多來自網絡,但是看得出是用心挑選過,文字也通常寫得有趣,又極少在郵件里做公司和產品信息的植入。
那種帶著從容不迫的誠意,讓初入職場的我如獲至寶,以致有段時間,我開辟了一個專門的文件夾,存放這些郵件。所以到最后,在兩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我毫不猶豫地選了這一家。
因為選擇的真實原因并不源于比價的結果,我心里始終帶著小小的愧疚。在和第一家簽了正式合同之后,我很認真地給第二家一直聯系的銷售經理寫了一封郵件。我還記得那封郵件里,我很真誠地對對方的服務和溝通表示認可,并對沒能簽訂合同表示歉意。郵件并不是“很高興認識你,很遺憾不能合作,很感謝你,期待有機會合作”,而是真的一字一字打出來的。
那封郵件發出去不到半個小時,我接到了銷售經理的電話。他在電話里說,他和很多客戶溝通過,交易有成功有失敗,但是從來沒有收到過這樣一封“手寫拒信”,意外的同時也很感動,所以特意打電話過來。那個電話已經與合同無關,我和他分享了為什么選擇第一家的私人原因,他雖然有些委屈地說“這不過是一種營銷手段”,但最終表示理解和“我們一樣可以做到”。
他沒有食言。這個故事發生在我的第一份工作期間。直到我換了第三份工作,這位銷售經理還是在這家公司,已經升職到高級銷售經理,我仍是沒能和他簽上一份合同,但在我的私人郵箱里,還能夠收到他每周一封的問候郵件,從不缺席。
后來我來到現在這家高大上的公司,招聘做了很多,人才市場跑過,獵頭也用過很多。因為一次大規模招聘,我的手機號被不知哪家服務商放到了網上,以致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斷地接到賣包材的,推銷培訓的,尋求合作的電話,但是我再也不是那個新人小姑娘,能夠懷著善意和耐心,聽完每一通電話,給每一個人一個負責的回復。
就在前天,我又接到一個電話,說是做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的,想知道是不是有合作機會。我聽著電話里年輕的聲音,突然就想起曾經的自己,于是很客氣地接聽了電話,并就不能幫忙表示抱歉。那天電話后,收到對方的短信,他說我叫XX,抱歉打擾你了,很高興認識你。
很高興認識你。我們每個人都曾真誠地說出過這句話。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