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身邊的抱怨。總的來說分為三類:我到底做了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時間把我們輕輕推遠,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還可以整天做著美夢的年紀了。那時或許一個晴天,就可以和朋友們躺在草地上暢想未來多美好,前途迫不及待令人向往。那時的我們,覺得還早,一切尚未來到,還有機會去豪邁揮灑青春。未來是掛在天邊的北極星,只要我們一股腦地朝它奔跑,就會像一場繽紛的盛宴如期而至。
只可惜,不知道是盛宴太美好不忍輕易到來,還是我們的睫毛沾滿了花粉,讓我們誤以為期待的未來只不過是眼前的蕭索破敗。于是,我們在這場追逐夢想的道路上逐漸迷失了方向。
我們每向前走一步,就會聽說某某大神學姐,GMAT770,雅思8分;某某學長拿到劍橋或者哈佛的全獎;我們每回首看一眼自己走過的路,就看見某個同齡的高中同學,大學就自己創業,沒畢業公司就上百萬。學校趕緊請他各種辦講座,向周圍的同學傳輸所謂的創業經驗。
別人的未來光彩奪目,自己的未來黯淡無光。
我們每發出一點聲音,周圍的喧囂就會刺激到自己緊張的神經。社交網絡上瘋狂分享上萬次的牛人高分托福備考心經,進入聯合利華或者投資銀行的學長學姐們寫的大學四年志,還有那些親愛的杜拉拉、趙錢孫吳鄭李、王拉拉們,他們的人生奮斗就像是一本職場的《九陰真經》——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所向披靡,無往不勝。
牛人們的神話,就像是粘在座椅靠背上的圖釘,時刻刺痛我們稍微放松一下的神經。我們突然感覺到,自己在他們面前好像什么都沒有準備好。在別人都能武裝到牙齒的時候,我們還赤裸著身子紅著臉四處遮羞。
腳下的路,蜿蜒又曲折;遠方的夢,迷蒙而撲朔。
我們焦躁,煩悶,憂郁,彷徨。
這是一個殘忍的時代,好友和同學都紛紛實習、就業、考研、出國。所以我們也拼命地不甘示弱,往前拼命地擠破頭,生怕錯失良機,卻還是在起起伏伏的人海中失了方向。長相不出眾、氣質不優雅、成績不拔尖、家世不顯赫、手腕不高明……這樣的我們,又何去何從?
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大家拼命地以為,只有速成,才是指向成功的唯一標準。
我們仿佛都忘了有一種淡然的堅持,叫做“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我們似乎也都忽略了一種等待的狀態,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俞敏洪,多次落榜,第三次才考上北大。他的理想是哈佛,但三次都被拒簽。
我記得在上“新東方”的時候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新東方”還遠沒有現在的規模,只是北京地區小有名氣的英語辦學機構。俞敏洪當時租的房子因為租金不高,盛夏酷暑的夜里老是停電,于是老俞他們就用蠟燭點燈上課。實在熱得不行了,就托人找了一米多高的冰塊擺在教室里面驅熱。有一夜北京高溫30多度,臺上的老師中暑暈倒了。在把老師送到醫院后,老俞回到教室看這樣的環境,看學生和老師,看著看著,就哭了。
李安大學畢業后,有一段長達六年的失業期,生活的全部都是靠她妻子的工資,而他就是全職家庭主夫。每天李安能做的就是目送她的妻子林惠嘉開車去工作,然后自己獨自回家寫劇本做家務。終于有一天,李安實在無法忍受這種生活,就瞞著他的妻子去當時的社區大學報名學電腦以改善自己的處境。那天他惴惴不安地送他的妻子,林惠嘉站在臺階上對李安一字一句地說,“李安,要記得你心里的夢想。”那一刻,李安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陣風,那些快要湮沒在庸碌生活的夢想,像那個早上的陽光,一直射進心底。妻子上車走了,李安拿出包里的課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丟進門口的垃圾桶。
世間不缺少一個電腦員,卻缺少一個李安。
其實,
不是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一劑良藥,沖水即食。
不是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一條咒語,默念即靈。
但是,每個人的成功,都曾是在他們青春里吶喊過、失望過、彷徨過、失意過,卻從未放棄的對理想的堅持。
他們愿意相信自己多于相信別人,他們可以摒棄一切外在的紛擾和雜念,只傾聽自己內心的向往和執著。就算是痛徹心扉的失敗和揮之不去的煩惱,甚至身體上的折磨都沒有內心的空虛和空洞來得無力與可怕。
我想,三毛一定不會期待《哈佛女孩》的故事。我覺得,lady
gaga也不會對《黑厚學》感興趣。
因為哈佛女孩和職場達人年年有,但她們卻是世界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唯一。她們的獨自選擇,成就和塑造了她們的與眾不同。她們的特立獨行,另辟蹊徑跳脫了平庸的不落俗套。
而那些單一的模仿和簡單的復制,只是一條會過時的山寨生產流水線,一樣的模子刻一樣的人偶。這種成功,沒有獨自溫暖的體溫,沒有激動人心迫不及待的回憶心跳。所以,它只能是人偶,不是人物。它沒有慘痛的過去,也自然不會迎來輝煌的未來。
龍應臺的十八歲,是充滿一個海邊漁村里的回憶:
是零碎的對小賣部里小孩的襪子,學生的書包的回憶;是對窄窄馬路上巴士、摩托車把馬路塞得烏煙瘴氣水泄不通,又突然安靜的回憶;還有飄著一股尿臊味,揉著人體酸酸的汗味,風扇嘎吱嘎吱響著,孩子搖椅,歌星大聲說唱的回憶。
這是龍應臺的十八歲的小漁村,那我們的“小漁村”又是什么?
我們憎惡與焦慮的今天,會不會是奠定我們價值,尋找生命的位置,給予我們力量和堅持的明天呢?
是否我們也會像她一樣,感謝自己當時的堅定及向往,即便是在最貧瘠的荒涼,也可以誕生最偉大的夢想?
還是說,我們還是會像她一樣總是覺得自己很廉價,廉價到只剩下堅持,然后回首才會意識到其實那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擁有?
我們也大可不必在青春的舞臺上嘆息著明天的還未登臺,或者圍觀、臨摹著別人的精彩。
因為,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急功近利的模仿,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是人云亦云的跟隨。
也因為青春不僅僅是一場盛大的紅地毯,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毫不費力地走得步履輕盈還贏得掌聲一時。青春,也是一場自編自導的獨幕劇,唯有最艱苦的等待,最艱難的堅持,以及最崇高的堅守夢想,才值得獲得最經久不衰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