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不都和金錢掛鉤
嘵璇天天需要騎車上班。她覺得自己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兩腳要不停地蹬,真是太辛苦了。由是她很羨慕那些有車族,不必風吹日曬,又省力,又省時,舒服氣派。這種對比時常令她心理失衡和郁悶不快。
可有一天她聽一位國外回來的朋友說,在歐美不少國家現在時興騎自行車,因為騎自行車既可省錢,又可健身,還對解決交通擁擠和環境保護有利。所以不少人家里有車也不開,專門騎車去上班外出。女孩聽到這則信息,一下子又覺得自己騎車不是件“命苦”和“沒面子”的事了,情緒也高漲起來。每天再騎車時,她覺得是在鍛煉身體,是在欣賞風光,不再像以前那樣感到又苦又累了。
嘵璇由于他人提供的信息而改變了思想認識,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快樂,這于她是很值得慶幸的。不過,我認為透過這件事嘵璇應再深入思考一下,為什么自己以前不快樂,而現在幾乎什么現實條件都沒改,自己反而又快樂了呢?如果能從此悟出點什么帶普遍性和本質性的規律,那么我們就比較容易,比較持久地與快樂結緣。
人要與快樂結緣,在生活中一定要反對“只有有了錢,我才能快樂”的思維模式。因為生活快樂的獲得,取決于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精神,而不在于是何種生活方式本身;取決于我們對過程的積極投入和體驗,而不在于一定要獲得何種具體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生活的快樂來自于我們自己的發掘、認識和創造,而非某種時尚的界定、他人的認可及與他人比較后的結果。因此,要想生活快樂,需要的是意識,缺的也往往并不是什么條件。
所以快樂是不須附加什么特定條件的,也沒有什么統一的標準和界定,更無須和他人去攀比。說快樂是一種意識,是說你想快樂就能快樂,不管你是因地制宜也好,“土法上馬”也罷,你總能找到適宜于你的、條件并不復雜的、穩定持久的快樂方式,而不必在那兒等條件,講條件,死抱著“非……不可”的思維模式不放。豈不聞有這樣一句詩嗎?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