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澹以明志,寧靜而志遠。”諸葛亮的這句名言連同他的忠貞被人們千古傳誦,然而這就對嗎?我所說的“對”是指是否適合當今主流。
在久思“恬澹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句話后,我在想人生要恬澹名利,去追求寧靜,照樣要轟轟烈烈,有所作為。當今時代兩大主題之一就是成長,成長是硬事理!“恬澹”和“名利”能推動時代的成長嗎?姑且勿論,恬澹是要求我們恬澹名利,寧靜則是要求我們與世無爭。然則任你選一位你所熟悉的成功人士吧:從福布斯到胡潤德排行榜,毫不會有一人恬澹名利,與世無爭。這倒不是批評,要不是功名利祿鼓動著他們,那么他們怎么會從一個小人物走向輝煌呢?就拿我來說吧,平常在工作中,我老是愛好默默無聞地站在一旁聽著他們的高談闊論,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心得體會。這都是平常無法學到的,反而自己的概念準確與否都顯得次要了。
你們愛慕恬澹名利的人嗎?那就去躬耕于田園,看還有若干有愿意。你們說愛好與世無爭,但又為何與周圍的人抵觸重重(包括你們心坎的抵觸)。想尋寧靜,去看看清王朝吧!清朝末年,正值陰郁,萬馬齊喑,是不是很“寧靜”,但它又給世人帶來了什么呢?暴風雨的臨近會使情況顯得異常寧靜。你們也可以親自去體會一下啊,只怕到時刻會后悔哦。
就拿諸葛亮師長教師來說吧,假如他自始至終都固守“恬澹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一信條,那么八陣圖將由誰去完成?一肚子雄才偉略去哪里施展?白帝城托孤將由誰去上演?前后出師的忠貞將表現在哪里?六出祁山的偉績又由誰來戈畫?所以他需要有所為。寫到這里,不由得我又想起了另一位大手筆的人物:他,漢武大帝,從小擅長宮廷婦人之手的他,在宮中各類勢力的爭斗中,由膠東王一躍成皇太子后。他鼎力大舉改革前皇帝留下來的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而采用儒家有所為的主張治理世界。自此,衛青一萬鐵騎遠襲龍城,相當于刨了伊稚斜的祖墳,霍去病五千余騎奇取匈奴王廷,迫使眾王之王的大單于伊稚敘逃過大漠,他就追過大漠直到實現漢匈民族大融合,同時也開創了著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而漢也成了民族永恒的名字,并在那時奠定了中國天朝上國的地位。然而這一切來自于三個字“有所為。”
是的,恬澹名利不會有助于世界的成長,與世無爭也不會讓你的學歷,工作,地位增加若干。當然,萬事都不能說的太絕對。黑格爾老師長教師不就說:“存在就是合理的。”是以,我所說的也不是讓人人去追逐利益,而是讓人人憑著青年人的方剛血氣去爭辯,去成長,去拼搏。也就說:“人,應該有所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