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的本質內涵 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現階段,就是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歷史任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就是“中國夢”現階段的具體體現。
1.富強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愿,是“中國夢”在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的具體體現。我們今天追求的強,以綜合國力的強大為基礎,以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中華民族大踏步走上強之路。如今,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到2020年的宏偉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一指標體系,構成了現階段“中國夢”的基本圖景。
2.民主是社會主義制度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是“中國夢”在政治建設上的具體體現。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為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不懈努力,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3.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夢”在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具體體現。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升華。長期以來,我們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有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必然催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
4.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崇高社會理想。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國夢”在社會建設方面的具體體現。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圓“中國夢”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黨的十八大著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將“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促進社會和諧”納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等。這些社會和諧因素的充實,對“中國夢”的階段性特征作了更為清晰的描繪,也為“中國夢”增添了更加美麗的幸福光環。
要特別指出的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價值愿景,其核心是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為了使人民這個民族主體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滿,更有尊嚴和價值,使個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之中,并且強調,“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堅持以人為本,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基礎上實現人民的幸福,這就是“中國夢”的核心之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這一事業深切地同人民大眾美好愿望相契合、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相貫通,具有不可限量的遠大前程。
精煉一點就是:
一是綜合國力進一步躍升的“實力特征”
二是社會和諧進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三是中華文明在復興中進一步演進的“文明特征”。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