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梁啟超評價孔子在人格,在平淡無奇中現出他的偉大,其不可不及處在此,其可學處亦在此。這里勵志人生網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四篇有教育意義的孔子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一、《孔子學習》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鉆入被窩后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一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后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后,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二、《孔子拜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三、《智慧圓融》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問孔子,有關他的一些同學們的修養情況。
他問道:“老師,顏回同學為人怎么樣?”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顏回的仁愛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貢呢?”子夏接著問。
“他呀!他的辯才比我好。”孔子笑著說。
“那子路,子路同學呢?”子夏又接著問。
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要說勇武精神,我們都不如他。”
“那子張呢?子張難道也有過老師之處?”子夏滿臉狐疑。
孔子頓了頓,說:“子張同學,為人處世,莊重嚴謹的作風,比我這個做老師的要強。”
子夏聽到這里,禁不住站了起來。他曲躬作揖地問道:“老師,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學,都有超過老師的地方,那么為什么,他們還要師從老師您,學習呢?”
孔子見子夏這樣,忙舉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藹地對子夏說:“子夏!你別著急,先坐下,聽我慢慢說。顏回同學雖然他很仁慈,但有時他過分的仁慈,導致的不忍之心,使他變得一味地遷就他人,影響了自己對事態作出正確的決斷,從而反而害了別人。所以說,他雖能仁,卻不能忍。(注:佛家有時說慈悲生禍害,也是這個意思)”
孔子接著對子夏說:“至于子貢,他的口才的確很好,可謂辯才無礙。他精通語言的妙用,卻不識語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辯不能訥。”
“關于子路,”孔子繼續說:“他英勇過人,敢作敢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有時不懂得謙沖退讓,持弱守雌,蓄勢而動。這樣難免會意氣誤事。所以說,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張呢,”孔子說到這里沉了沉,然后說:“他過于莊重嚴謹,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眾 ,不能容納有污行的人,讓人見之生畏,敬而遠之。所以,他能莊,不能諧。”
“因此,”孔子最后總結道:“如果將這四位同學的長處都加起來,來對換我的修養,我也是不愿意的。這也是為什么,他們要一心跟從我,學習的原因。”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