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云南有關部門獲悉,12月15日,首屆新時代云南十大勵志榜樣人物在云南昆明舉行,周口市太康縣馬廠鎮孫橋村村民任治森在此次活動中榮膺十大榜樣人物。“其實,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沒想到社會能給我這么高的榮譽。今后,我會繼續堅持做好事,讓正能量無處不在。”21日上午,回憶起自己被評為云南十大勵志榜樣人物時,任治森飽含深情地說道。
傳承:參軍12年,拿出津貼近20萬元幫助邊疆少數民族
2003年12月,19歲的任治森從老家太康縣參軍入伍到云南某部服役,成為了一名戍邊衛國的戰士。入伍后,他秉持解放軍為人民服務的光榮傳統,以雷鋒同志為榜樣,把邊疆的少數民族群眾當親人,做了很多正能量的事。
云南麻栗坡縣麻栗鎮的團結小學是任治森入伍后的一個扶貧聯絡點,該學校位于崇山峻嶺當中。6年時間里,他和學校的師生親如一家,幫學校解決了自來水和變壓器等教育教學的頭等大事,并為學?;I集了大量書籍、文具、衣服等學習生活用品,同時還在該校認養了多名貧困學生。
麻栗坡縣麻栗坡鎮豆豉店村是任治森的另一個扶貧聯絡點,該村86歲的趙爺爺是他的幫扶對象。每次巡線和維修保養設備之機,他都會為趙爺爺帶去糧米菜油等生活用品。去年,任治森去看他,趙爺爺很感動,把家里僅有的一只土雞要抓給任治森帶走,被任治森婉拒了。
據悉,在邊疆服役的12年里,任治森先后拿出個人津貼近20萬余元,幫助了不少急需幫助的少數民族群眾,此舉深深的感動了邊疆軍民。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在黨的關懷培養和大家的關心下長大,我一定要感恩,一定要多做好事。”說起做好事的緣由,任治森如是說。
節儉:一件外套縫縫補補穿了5年,被群眾譽為節儉“好標兵”
雖然任治森對貧困群眾十分大方,但其自身生活卻很節儉。他身上穿的一件外套,縫縫補補整整穿了5個年頭。一雙襪子補了又補,家里晾衣物的衣架,歷經風吹日曬,一捏就會碎掉,任治森便買來新的夾子換上,保養擦拭一下,看上去和新的一樣堅固耐用。“講啥好啊,東西只要能用就行,丟了怪可惜的。”任治森笑著說。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其女兒任艾蕾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每次看到有硬幣掉到地上,她都會拾起來,帶回家主動投到儲蓄罐里,然后捐給困難的群眾。
任治森的節儉在朋友圈里有口皆碑,被群眾譽為勤儉節約的“好標兵”。在他的帶動下,如今發生了很大的“蝴蝶效應”,很多好友紛紛效仿,積極走上街頭開展愛心志愿服務活動。“云南愛心人士特別多,我每次在朋友圈發起的愛心活動,都能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一些事情短短幾日就能完成。”任治森回憶說。
奉獻:退伍不褪色,一直堅持做好事
2015年12月,任治森退伍返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饋家鄉父老,其購買了300雙手套和襪子發給了家鄉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給他們送去冬日的溫暖。
雖然退伍了,但麻栗坡縣的孩子和孤寡老人的生活一直牽掛著他的心。退伍幾年來,他多次到麻栗坡縣看望孩子和貧困老人。而每次去都不忘為他們帶上一些學習用品、書籍和衣服等。雖然來回長途跋涉,但任治森并不感覺到累,“我每次看到孩子們翻閱書籍,聞到書的墨香,我感覺很幸福。”任治森回憶說。
據了解,在他的努力下,目前麻栗坡縣的學校已建起12間簡易書屋,學生們日常有了讀書閱覽的好去處。
今年60歲的李師傅從重慶來昆明流浪已有10多年,多年的風濕病致使其手腳變形,沒人愿意和他接觸。但任治森和志愿者卻把他當成了好朋友,多年來,任治森和志愿者堅持給他送錢、送棉衣棉被,從沒間斷過。“就連我的頭發也是治森給我上門理的。”提起任治森對自己的幫助,李師傅說,“治森這個小伙子是個大好人,打著燈籠也難找?。?rdquo;
云南昆明的連先生和任治森熟識多年,也曾多次與他一起參加愛心活動,目睹了任治森的蛻變和成長。“一個人做好事一兩年就不容易了,但任治森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做好事,是真正的傳遞正能量,活雷鋒了。”說起好友任治森的堅持做公益一事,連先生不斷的發出感慨。
任治森堅持15年學雷鋒做好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贊揚,其先后30余次榮獲全國優秀志愿者、第九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云南省道德模范、云南省擁政愛民先進個人、云南十大勵志榜樣人物、成都軍區學雷鋒標兵、文山州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榮登2015年3月份中國好人榜,榮立三等功一次。
“我要永做文明使者,服務更多的人。”談及未來的打算,任治森話語鏗鏘有力。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