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許多人總是等到自已有了一種積極的感受,再去忖諸行動,這些人在本末倒置。積極行動會導致積極思維,而積極思維會導致積極的人生心態。在生活中,如果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的一切,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下面是勵志故事網的小編給大家精選的積極心態的故事及感悟兩則,一起來看看吧。
故事1很好,這是件好事
很久以前,一位國王非常信任自己手下的一位充滿智慧的大臣。這位大臣的口頭禪是:
“很好,這是件好事。”
有一天,國王在擦拭寶劍時,不小心將自己左手的小指頭割斷了,智慧大臣聞訊趕到皇宮。見到國王正在包扎鮮血淋漓的左手,智慧大臣的口頭禪又來了:“很好,這是件好事。”國王的傷口正疼得厲害,聞言頓時大怒,下令將他關進大牢。智慧大臣仍然說:“很好,這是件好事。”
幾個月后,國王到森林里狩獵,國王著迷于追逐一只羚羊,無意間竟然穿越了國界,進入了食人族的地盤。食人族將國王及隨從的大臣全都抓了起來,見到國王服飾華麗,巫師便決定用國王來獻祭。正要舉行祭禮的時候,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左手少了一根小指頭。根據食人族的規矩,肢體不健全的人是不能用來獻給祖先的。當下酋長大怒,將國王逐了出去。而那些跟隨的大臣,一個也沒有活著回來。
九死一生的國王回到宮中,想起了智慧大臣的話,連忙下令將他從牢里釋放出來。國王深覺在他割斷小指頭時,智慧大臣所說的話頗有道理,并為這幾個月他所愛的冤屈向他道歉。智慧大臣還是那句口頭禪:“很好,這是件好事。”
國王說:“你說我少了小指頭是件好事,我相信。但是我關了你這么久,讓你受了這么多苦,難道對你也是件好事?”智慧大臣笑著點點頭:“當然是件好事!如果我不是在牢里,一定會陪您去打獵,那么我今天就回不來了。”
【感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好事當中,有壞的因子,壞事當中,有好的契機。就像故事中的那位智慧的大臣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遇到什么事情只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一切都會有轉機。
故事2 給予與怨恨
《戰國策》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中山國君宴請都城里的軍士,有個大夫司馬子期在座,只有他未分得羊羹。司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國。中山君被迫逃走,他發現,逃亡時有兩個人拿著戈跟隨在他后面,寸步不離地保護他。中山君回頭問這兩個人說:“你們是干什么的?”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要餓死了,你把一碗飯給他吃,救活了他,我父親臨終時囑咐我們:‘中山君如果有難,你們一定要盡死報效他。’所以我們決心以死來保護你。”
中山君感慨地仰天而嘆:“給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正當別人困難時;怨恨,不在于深淺,而在于恰恰損害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逃亡國外,也因一碗飯而得到兩個愿意為自己效力的勇士。”
【感悟】
給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正當別人困難時;怨恨,不在于深淺,而在于恰恰損害了別人的心。不在別人知足時給予,亦不在別人傷心時點火。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