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師,常常教導他的學生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個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個學生在課堂上提問道:“請問老師,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究竟知道我自己嗎?”老師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觀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個性,我自己的心靈。”
回到家里,老師拿來一面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來分析自己的個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閃閃的禿頂:“嗯,不錯,莎士比亞就有個亮閃閃的禿頂。”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鷹勾鼻。“嗯,英國大偵探福爾摩斯——世界級的聰明大師就有一個漂亮的鷹勾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具有一個大長臉:“嘿!大文豪蘇軾就有一副大長臉。”他想。
他發(fā)現(xiàn)自己個子矮小:“哈哈!魯迅個子矮小,我也同樣矮小。”他想。
他發(fā)現(xiàn)自己具有一雙大撇腳:“呀,卓別林就有一雙大撇腳!”他想。于是,他終于有了“自知”之明。
“古今中外名人偉人聰明人的特點集于我一身,我是一個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將前途無量。”第二天,他對他的學生說。
嗚呼,如此“自知”,還不如“無知”為妙。
【感悟】
一個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去了解別人;但了解自己的前提是要有“自知之明”,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才能正確地對自己作出評價。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可能了解自己,更談不上了解別人。正確認識自己是了解別人的前提。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