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的自然學家約翰·亨利·費伯勒,曾用一些被稱作“宗教游行毛蟲”的小動物做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實驗。這些毛蟲喜歡盲目地追隨著前邊的一只毛蟲,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費伯勒很仔細地將它們放在一個花盆外的框架上并排成一圈,這樣,領頭的毛蟲實際上就碰到了最后一只毛蟲,完全形成了一個圓圈。在花盆中間,他放上松蠟,這是這種毛蟲愛吃的食物。
這些毛蟲開始圍繞著花盆轉圈。它們轉了一圈又一圈,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天又一天,一晚又一晚。它們圍繞著花盆轉了整整七天七夜。最后,它們全都因饑餓而死。
一大堆食物就在離它們不遠的地方,它們卻一個個地餓死了。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它們按照以往習慣的方式去盲目地行動。
費伯勒的筆記本里有這樣一句話:“在那么多的毛毛蟲中,如果有一只與眾不同,它就能改變命運,告別死亡。”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當時的情況是: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感悟】
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有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