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選擇自由
在美國,有一個黑人青年,他在一個環境很差的貧民窟里長大。他的童年缺乏教育和指導,跟別的壞孩子學會了逃學、破壞財物和吸毒。他剛滿十二歲就因盜竊一家商店被逮捕;十五歲時因為企圖撬開辦公室里的保險箱,再次被逮捕;后來,又因為參與對鄰近的一家酒吧的武裝打劫,他作為成年犯第三次被送入監獄。
一天,監獄里一個年老的無期徒刑犯看到他在打壘球,便對他說:“你是有能力的,你有機會做些你自己的事,不要自暴自棄。”
年輕人反復思索老囚犯的這席話,作出了決定:雖然他還在監獄里,但他突然意識到他具有一個囚犯能擁有的最大自由:他能夠選擇出獄之后干什么;他能夠選擇不再成為惡棍;他能夠選擇重新做人,當一個壘球手。
五年后,這個年輕人成了明星賽中底特律老虎隊的隊員。底特律壘球隊當時的領隊馬丁在友誼比賽時訪問過監獄,由于他的努力使年輕人假釋出獄。不到一年,年輕人就成了壘球隊的主力隊員。
【感悟】
自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它存在于自由選擇的絕對權利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這種權利。雖然你失敗了,但你擁有自由,擁有選擇的自由,這已經是失敗給你的最大恩賜了。
故事2 選擇沒有十全十美
14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布利丹曾經講過一個哲學故事:一頭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間。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于兩堆干草價值絕對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也就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于是它始終站在原地不能舉步,結果只好活活餓死。
布利丹毛驢兒的困惑和悲劇也常折磨著人類,特別是一些缺乏社會閱歷的初涉人世者。很多人都是因為面臨多種選擇卻又難于選擇而心煩意亂。一位畢業不久的大專生,分配到一家好單位,他覺得自己的文憑太低,想去考研,又怕讀完研究生之后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工作;一位二十八歲的女孩,戀愛已經五年,她想結婚可男友至今還沒有住房,她想分手卻又舍不得這份經受了時間考驗的感情;有同事給二十四歲的他介紹了一位女朋友,經過接觸,他發現了她的聰明和善良,可心里又總覺得她長相不好看,所以進退兩難;已經服役三年的他,既想早點踏入社會,去接受另一種鍛煉,又想留下來復習功課準備報考大學……心理學家把這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能同時實現的目標所帶來的心理矛盾稱為“意志行動中的沖突”,簡稱“沖突”。無論何種沖突,其實質都是要在幾種方案中作出唯一的選擇。在選擇之前,我們的大腦一直會對方案進行反復的比較鑒定,這種高負荷的工作總是伴隨著緊張、焦慮、煩躁、不安等負面情緒,特別是當我們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這樣的情緒會更強烈、更深刻、更持久。
每個人都無法長期忍受這種狀態,因此總是希望盡早作出選擇。一旦作出了選擇,這種煩躁不安的情緒也就隨之結束。
聽過這樣一個說法:“把一對夫婦安置到人跡罕至的大森林里去生活,想必他們不會有離婚的念頭,因為別無選擇,他們將致力于鞏固彼此的關系。”
【感悟】
事實上,無論在人生的哪一個領域,別無選擇都會是最好的選擇——它能使我們集中個人無限的精力,去走好自己的路。
選擇沒有十全十美的,要學會面對必要的喪失,你才能作自己最好的選擇。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