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來自于丹的“說孝道”,讀來讓人回味無窮。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因故事而思考,至少,在這個周末,回家看看我們年邁的父母。他們無所求的一輩子的付出,絕對能換來我們感恩一生。
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劃。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jīng)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xiàn)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后,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jīng)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么長時間不來,你愿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xiàn)在要成家立業(yè)了,我哪兒有心思玩???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jīng)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xiàn)在成長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么浩瀚,我要去遠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p>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干,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xiàn)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干給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xiàn)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干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xiàn)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么人到最后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經(jīng)常說的“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里就已經(jīng)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jīng)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么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么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么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