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身殘志堅大學生的勵志演講稿,他叫矣曉沅,清華大學錄取的第一個雙下肢全殘疾的本科生。他也曾奔跑如風,然而6歲那年,他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11歲開始與輪椅為伴。對于一個曾經可以行走的孩子,這個沉重的打擊險些摧毀他的人生。母愛讓他陽光開朗,堅強獨立,一本《霍金傳》成為了他心靈的救贖。
“沒有一絲因殘疾帶來的消極態度,他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很符合清華大學的校訓。”這是清華大學錄取后對他的評價。
他承受著正常人雙倍的艱辛,卻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反思自己,是否在滿足中早已忘記了拼搏的意義,希望停留在記憶中的短暫瞬間,不該就此定格。希望,一直在遠方。
以下是矣曉沅在2015年清華大學校友勵學金頒發大會上的演講
輪椅上的人生,照樣發光發熱
——身殘志堅清華學子矣曉沅在2015年清華大學校友勵學金頒發大會上的勵志演講稿
我來自云南省玉溪市這座寧靜的滇中小城。本來平靜的生活為一場疾病的造訪而破壞殆盡。6歲時,我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侵蝕破壞人體關節、并且無法治愈的疾病,在醫學界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從那以后,我變得不能下蹲、不能奔跑、不能跳躍……并且因為常年使用激素治療,在我10歲時,又并發了雙側股骨頭壞死這一病癥。在醫院里搶救了兩個月,我最終與死神擦肩而過,但卻再也無法站起來了。
即使坐上了輪椅,我也沒有放棄我的人生。
小學剩下的兩年、初中、高中,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學習。我記得每一天,我的母親騎著自行車載我到學校,再背我到四樓的教室;我記得一次又一次,同學與老師把我抱到五樓,進行物理實驗。我也曾悲傷絕望,我也曾面對生與死的抉擇。可不論有什么困難,不論我的疾病對家人、對周圍的人造成了怎么樣的負擔,我的父母,我的老師、我的同學都沒有放棄我。努力學習,這或許是我表達感謝的唯一手段。
雖然在中學時,我曾因病情惡化兩次休學治療,但在他人無私的幫助和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我仍然考取了當地的重點高中,并于2012年,取得了全省第16名的高考成績。
剛得知高考成績時,我和我的家人喜憂參半——會不會有高校愿意接受這樣一名身體不便,無法自由行動的學生?就在這個時候,清華招生辦的老師主動聯系了我們,說清華不會拒絕一名成績上線而且自強不息的學生。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清華校訓的蘊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那之后,我的父親獨自在家中照顧年邁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而我的母親則放棄了教師的工作,陪我來到了清華。
來到清華園時,已是我坐上輪椅的第十年。多年來病情不斷發展,我全身大小數十個關節都被破壞殆盡,嚴重變形。我不僅不能站起來,甚至連轉頭、抬手、彎腰等動作都變得十分困難,每到陰雨寒冷的天氣,我的手腳還會疼痛,必須服用止痛藥才能活動。我疾病的治療費用、母親和我兩人的生活費用也對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
來自云南的我計算機基礎薄弱,加上手指活動困難,剛入學時,我每天都得花兩個小時練習最最基礎的打字。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根本不算事,但對我來說卻是確確實實存在的艱辛困苦。
再次體會到清華厚德載物的底蘊是在入學后。入學不久,系里的老師就主動幫我申請了校友勵學金,為我的家人減輕了經濟負擔,讓我能更專注地學習;各位校領導也一直關心鼓勵著我。校友導師朱紅學姐待我如家人,用她的正能量鼓激勵著我。
我的班主任主動幫我申請體育課的免修,時常詢問我的學習情況和病情;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時,輔導員都親自安排好同學幫助我上下樓;每到期末,同班同學都把我抱到二樓的男生宿舍,替我逐一解答不懂的題目。在他人的幫助下,我逐漸習慣了清華的學習生活,與大家一起拼搏努力的時光彌足珍貴,我的學習成績也從入學時的年級80名一點點進步到了現在的年級十幾名。
“幫助”,這兩個字對我而言真的非常重要。因為我是一個極其脆弱的人,沒有母親在身邊,我連拿水杯、穿衣服這樣的日常行為都無法做到;沒有同學的幫助,我連換教室上課都無法實現。親人朋友們為我撐起了一片天,學長老師們為我鋪就了一條路。而我也能感受到“感恩”這兩個字的沉重。我得到的幫助太多太多,但由于身體的不便,我能做的事又太少太少。
一寒假,我回到高中與學弟學妹交流學習經驗。當時有一位高三的學弟,拿著一張紙來讓我幫他簽名。我覺得自己并不是什么偉大人物,所以拒絕了。然后學弟在紙上畫了一條線,說接下來的一學期,他會不斷努力,如果他能考取清華,希望我在清華里為他補上簽名。當時我不甚在意,但半年后,我在清華園里見到了他,他考取了清華的工程物理系。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