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蛋糕?走進故宮?什么情況?
原來這“三無”指的是無面粉、無白糖、無奶油黃油。“創作者”是在廣州珠江工作的一位80后女孩張皓怡。
張皓怡曾受邀為故宮紫禁書院“2016熙上春夏系列及傳統手工藝展”設計蛋糕,于是她的“三無”蛋糕成為第一個走進故宮做設計的蛋糕品牌。
近日,筆者見到了這位長裙飄飄,身著漢服的“三無”美女。
不用奶油的蛋糕一樣可口
2013年妹妹小歌過生日時,張皓怡想去烘培店給她親手做一個蛋糕。不做不知道,一做嚇一跳。面對眼前大量的奶油、白糖和色素,學醫出身的她驚呆了。“傳統的蛋糕幾乎都是由雞蛋、面粉、白糖、奶油、黃油和色素制成,這些食材對身體一點都不健康。”張皓怡說,雖然小麥很有營養,但在面粉制作過程中,小麥的營養流失殆盡,最終只剩下淀粉。
“能不能不用面粉、白糖和奶油,用養生食材來代替?”一個奇怪的念頭突然萌生。毫無經驗的張皓怡于是化身蛋糕界“愛迪生”,走上了一條充滿挑戰的探索之路。
“三無”蛋糕沒有書本和范例可以參照,從零開始。“一種食材就能研究上好幾天。甚至有段時間已經走火入魔了,經常半夜有什么靈感,就跑到廚房去繼續試驗。
不同的溫度、濕度,攪拌時的角度和速度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在制作蛋糕時,張皓怡做了許多嘗試。“蛋糕進烤箱后半步也不敢離開,燙傷是在所難免的事。”
不用面粉,把山藥、葛根、杏仁、板栗、核桃、亞麻籽磨成粉做糕底;不用白糖,把伊拉克椰棗一顆顆去核、去蒂、浸泡、磨碎,再用銅鍋熬煮,裝瓶密封;不用奶油,以新鮮的牛油果醬、火龍果醬、芒果醬等代替。反復試驗了一年后,終于烤出了滿意的“三無”蛋糕。
別看這蛋糕沒有白糖和奶油,口感一點也不差。既有“顏值”,也有“內在美”。綿密松軟,甜而不膩。無論是視覺還是味覺,都讓人贊不絕口。這種蛋糕的制作工藝有39個步驟,熱量卻僅為一般蛋糕的四分之一。張皓怡說:“我已經為這種無面粉、無白糖、無奶油的養生蛋糕配方申請了國家專利。”
“三無”蛋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人們紛紛求問“成功秘訣”,張皓怡說其實沒什么訣竅,“專注地把事情做好,你需要的東西自然就會來到身邊。”
做蛋糕也有哲學
這些蛋糕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輕謐”,意為“輕雅靜謐”。蛋糕分為花系列、果系列、景系列。此外,每一款蛋糕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每一款蛋糕背后都蘊含著一個美好的故事。
給母親的“萱心”,給妹妹的“小歌”,給閨蜜的“環繞”,給男友的“初心”……
“妹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姐妹情深,張皓怡為妹妹設計了粉紅可愛的蛋糕,以妹妹的名字來命名;她去敦煌時遇到了沙塵暴,回來有感而發設計出一款叫做“沙漠”的蛋糕;有一位7歲的患有自閉癥的孩子“蟲蟲”,對牛奶、雞蛋和白糖過敏,所以從小到大都沒吃過蛋糕,張皓怡用“蟲蟲”涂鴉的色彩做了一款專屬的“三無”蛋糕,完成了他吃蛋糕的愿望。
四方形的蛋糕上,厚厚的可可粉模擬出高低起伏的山巒,一角樹立的文竹葉有若森林,蛋糕中央淡藍色的果醬圍住一汪藍色的水,水以藍蝶豆泡制而成。一眼望去,澄澈清幽,這款蛋糕叫做“天池”。張皓怡說:“人如果只關注手中的產品,即使做到極致,產品也只是產品。胸中有河山的人,手中的作品才會有靈魂。”
“用花、顏色、形狀都會根據不同的故事來設計。”張皓怡說,有些故事甚至會讀上30幾遍才進行文本再造。談到靈感來源時,她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很多靈感來自對生活、對身邊事物細致的觀察。”
除了做養生藝術蛋糕,張皓怡還自制“三無”小餅干、相見歡凈化餐能量餐、醉花間調理花茶;也開展“東方行”活動,女伴們在一起品香、分茶、插花、讀書……張皓怡倡導的是一種健康東方生活的理念,她說:“我希望能夠把對家人、對社會、對文化的關注和責任,通過自己所做的事呈現出來。希望我們的傳承與創新,能為后人留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