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來到江西樂安縣湖溪鄉東堆村珍禽養殖場采訪,山腰上錯落有致地矗立著七八個珍禽欄舍,黑色的天鵝、白色的大雁、灰色的野鴨、彩色的孔雀……猶如置身于五彩斑斕的珍禽王國里。
“快看,大雁。”陪同采訪的鄉干部小羅用手指著遠處的天空大叫著。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只見一群白色的大雁從遠處的稻田里飛來,它們撲閃著翅膀,仿佛在迎接遠方到來的客人。
“歡迎,歡迎……”一名清瘦干練的年輕人朝我們快步走來,小羅連忙介紹道,“這就是你們要采訪的返鄉創業大學生朱建榮”。
朱建榮生于1980年,2000年,他從江西生物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特種養殖專業畢業后,便外出務工。朱建榮從小在農村長大,對特種養殖情有獨鐘。在沿海務工時,朱建榮發現沿海地區珍禽市場十分紅火,市場潛力大,商機無限。于是,2011年,他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毅然返家從事特種珍禽養殖。
萬事開頭難。創業之初,為解決資金問題,朱建榮除了將多年打工積攢的10多萬元傾囊而出外,還動員父母拿出六七萬元積蓄,并四處向親友借錢,全部投入養殖場。隨后,朱建榮從外地購進了一批野鴨苗和大雁苗進行飼養。沒有經驗,他就購買大量養殖書籍鉆研,并向養殖同行和專家、教授學習請教,在養殖實踐中摸索經驗。
“從事養殖業技術是關鍵,特別怕珍禽感染疾病。”采訪中,朱建榮說,“2014年4月,剛購進一批野雞養殖時,由于保溫措施不到位,野雞苗感染了球蟲、呼吸道、大腸桿菌等疾病,打針灌藥無濟于事,眼看著每天10多只野雞苗死亡,他心疼不已”。后來,朱建榮找到了縣畜牧專家咨詢,終于找到了治療方法,控制住了疫情。從此,他更加刻苦鉆研養殖技術。
創業之路充滿艱辛。起初,朱建榮飼養的珍禽大多要親自上門推銷。為此,他經常騎著電動車到縣城農貿市場、賓館酒店等場所推銷。
2013年2月的一天深夜,朱建榮正在基地睡覺,突然聽到屋外“轟隆”一聲響,緊接著傳來“嘎嘎嘎”的驚叫聲。他預感出事了,連忙披起外套察看情況。原來,基地一座大雁木棚欄舍被積雪壓塌,60多只大雁被困。于是,他打著手電筒,不顧嚴寒,沖進倒塌的大棚里,將60多只大雁一只只救出。
提起這些年兒子付出的艱辛,爸爸朱宋明心疼地說:“這幾年,我和他媽媽一直在外務工,建榮一個人在家飼養珍禽,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看他這么辛苦,去年,我們老倆口決定回家幫他一起打理養殖場。”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經過幾年的經營,朱建榮的珍禽養殖場規模逐步壯大,種類不斷增多,知名度也不斷擴大。如今,他的養殖場共飼養了野雞、野鴨、大雁、孔雀、黑天鵝、鴕鳥等珍禽。
據初步估算,2016年,養殖場可出售各類珍禽4000多只,年銷售額達40多萬元,純利潤達16萬元。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個人創業致富的同時,朱建榮積極示范帶動村里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為此,他牽頭成立了建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26戶,其中貧困戶14戶。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安排貧困戶到養殖場務工,并帶動貧困戶養殖珍禽實現脫貧。
談起未來的發展,朱建榮信心滿滿,“今后,我要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拓展經營范圍,增加珍禽觀光休閑旅游項目,建立珍禽加工廠,并充分利用珍禽糞便種植生態蔬菜、瓜果,延伸產業鏈,提升綜合效益,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