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誠可貴,股權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李開復高聲哼著歌曲離開了谷歌,奔向他所謂無比自由、無比激動的創業生活。相比在谷歌被幾個老板的眼睛盯著,自己做老板顯然在感覺上要輕松許多。
今天不想討論李開復成功的幾率有多少,這是他自己應該考慮的事情,何況人家已經放出話來:“什么是失敗?我不怕失敗!”
這里要說的是,一個人是如何完成從打工者向老板的蛻變。馬化騰、馬云的故事我們聽得多,但那終歸有點堂吉訶德的味道,或許不太適合普羅大眾模仿,李開復卻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
就像他自己說的,大學生不太適合一出校門就創業,得先找個工作練練自己。李開復就是這么過來的,且不管打工能掙來多少錢,它至少能給你帶來足夠的資歷。
這可不是瞎話,讓我們來數數打工給李開復帶來了什么樣寶貴的資歷吧:
首先是豐富的產業背景。從1990年開始,他的足跡踏遍了蘋果、微軟以及谷歌三大頂級高科技公司。牛頓曾經說過: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三個巨人墊腳,李開復想不出名都難。
其次是龐大的人際圈子。商業社會里,圈子或許比能力還要重要。看看李開復公司剛剛開張,捧場的都是些什么人?!臺灣富豪郭臺銘專程從臺灣飛到北京助陣,柳傳志、俞敏洪等業界大腕也紛紛出錢投資,在很多創業者在為資金發愁時,李開復已經可以洋洋自得地說:昨晚又一個投資人要掏1000萬美元,問我還有沒有位置?
這是何等的氣魄,甚至他還可以對著記者神侃,說什么郭臺銘十幾年來一直向他討教IT產業的問題。那神情,正應了時下互聯網里一句流行的話: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神話!如果沒有在三大公司輪番“打工”的背景,就算他再聰明,恐怕也難見上郭臺銘一面吧。
最后是過硬的創業歷練。如果一開始就創業,虧了可就得自己背著了,打工就不同了。當被人質疑沒有創業經驗的時候,李開復很不服氣地說,他早就創過業了!“微軟的中國研究院是我一手做起來的,谷歌中國也是我帶過來的,從無到有,難道不是創業?”的確,從零開始,不能不算是李開復的本事,這些也成了他今天創業的重要資歷。從個人角度來說,拿公司的錢,來做自己的創業磨練,倒不失為一個絕妙的點子!反正,賠了算公司的,賺了自己博個好名聲。套用一句俗話就是:穿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
練就這三大“絕世武功”,一個人大概就算有了創業的資本了。在我們過去閱讀過的許多創業故事里,主人公早期通常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道盡人間的滄桑。李開復創造的這個“方法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以省卻很多奔波周折,也可以減少很多失敗的可能性。只是一開始,你就得有明確的目的,而且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
除此之外,恐怕還得有拒絕誘惑的定力。畢竟,看見老板掏出一張1000萬美元的支票,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不“繳械投降”的。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