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期間,曲亦平就非常重視社會實踐,以此填補了應屆畢業生經驗不足的弱點。他先后兩次利用寒暑假,到龍滌集團有限公司進出口貿易部實習。 2005年暑假,他應聘一個涉外工程翻譯的崗位,在三個月的工作中,他負責中外雙方的溝通及資料圖紙的翻譯工作,每天從早7點工作到晚7點,圓滿完成了這 一任務,為自己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這段實習經歷不僅成為他擇業時的一個重要砝碼,還為他帶來了每天120元的高收入。
找工作不能“亂投醫”
擇業過程中,曲亦平參加的招聘會并不多,只參加了7個,其中有兩個是個別公司宣傳介紹自己的宣講會,5個是正式的招聘會。投放簡歷時他也是有的 放矢,一共只投了10份簡歷,并把應聘重點放在了美的、TCL、通用等5家大公司上。這幾家大公司的招聘幾乎都要經過4至5輪的考試,每一輪按比例往下淘 汰。在這種競爭中,簡歷所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只占30%,它只是一塊敲門磚,而能不能進去那扇門,則要完全靠實力。
一輪輪考試過后,曲亦平以他強勁的競爭力和良好的可塑性征服了考官們,5家大公司中的4家向他發放了“入門證”,這其中就包括美的集團和世界五 百強中排名第二的通用公司。通用公司的工作地點在大連,實習工資就達每個月3300元,這是曲亦平很向往的工作地點和薪水。(創業 )但是,冷靜的曲亦平并沒有因此 而盲目下決定。他意識到,文科出身的自己在通用公司并不具備專業的潛在優勢,發展前景并不樂觀。而美的集團雖然工作地點在合肥,不如大連理想,但那里的職 位卻更適合自己,能給自己提供更廣闊的天空。最終,他選擇了美的集團。
曲亦平說,求學的過程、求職的過程,就是一個人不斷嘗試、不斷進步、不斷成熟的過程。工作總是有的,但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什么樣的,關鍵還得看你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只要有付出,總會有回報。
早春三月,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正開展得如火如荼。近幾年,隨著畢業生的逐年增多,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許多大學畢業生為就業難苦惱 著、奔波著。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并非就業難,而是“有業不就”這種現象背后暴露出的是大學畢業生心態中的許多深層次問題。從記者采訪 的兩名大學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就業的難與易只是相對的,難易程度取決于冷靜而恰當的職業定位及自己為之所付出的努力。今天,我們把他們的求職故事講給 大家,希望通過他們的求職經歷,給正在找工作或明年、后年將畢業的大學生們以啟迪。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