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佛陀會不會罵人?”答案是“會!”只是,佛陀“罵人”很有藝術,例如在《增一阿含經》里,佛陀舉出五種人: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也就是“不像人”。為什么佛陀稱這五種人為非人呢?因為:
一、應笑而不笑:經常可見,在大眾的場合里,大家在談天說笑,氣氛很融洽、很歡喜,偏偏有人就是緊繃著一張臉,不肯笑,讓人覺得很煞風景。這種人往往性格古怪,不隨眾,甚至個性偏激,行為舉止總是跟人不一樣,所以在大眾里就沒有人緣;因為應該笑的時候偏不笑,不能合群處眾,因此說他不像個人。
二、應喜而不喜:應該歡喜的他不歡喜,比方,你要做好事,這是應該歡喜的事,但是他不歡喜,這種人在團體里也總是不得人緣,甚至惹人討厭,因為應該要隨緣、隨喜,而他古怪不合眾,這也不是做人之道。
三、應慈而不慈:“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有一種人,應該發起慈悲心,應該給人一些救濟、幫忙的時候,他一點慈悲心也沒有。所謂見死不救,沒有憐憫心,沒有同情心,對人不慈悲,這種人也不像人。
四、聞惡而不改:人非圣賢,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有一種人,有了過錯不但不肯改,反而為自己的短處、惡行,找出很多理由護短。這種人因為不肯改過遷善,所以一直愚癡、迷惑,不能見賢思齊,不能進德修業。不肯改過、不肯認錯的人,難以獲得大家的喜歡、接受,所以也不像個人。這種人在團體里,如果大家姑息他,也是不當。
五、聞善而不樂:聽到人家做好事,他不歡喜,甚至看到別人做好事,他不但不隨喜,反而故意說一些諷刺挖苦的話。例如:你出錢修橋鋪路,他會說:“自己都沒有飯吃了,還要去修橋鋪路。”你幫別人的忙,他說:“自己都泥菩薩過江了,還要幫別人的忙。”他總是在人家做好事的時候,專門說一些風涼話,這種“聞善而不樂”的人,也是非人也。
以上這五種非人,如果大家都能經常自我檢視,有則改進,無則嘉勉,自能做一個真正的善人,真正的好人。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