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讀者傾訴。
她說,自己大學畢業幾年了,不過一直沒掙到什么大錢。
一次回家,嫂子眉開眼笑地對她說:“你這大學啊,算是白念了,你看那誰誰誰,人家一年好幾十萬,都給爸媽換大房子了!”
她回答到:“自己的日子過得舒服就可以了,不用和別人比。”
結果,嫂子不愿意了,說:“開個玩笑你還不樂意了,看你這點出息,難怪掙不過那誰誰誰……”
聊天自是不歡而散的,讀者的心里不舒服,親戚之間的感情也受到了傷害。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出現如這位嫂子一樣的人。
他們喜歡以“開玩笑”“真性情”的名義對人口出惡言,而當傷害到對方,對方介意了,不開心了,他們又會“性格綁架”:
“我這個人就是真性情,說話直,別介意啊。”
“你怎么這么小氣,連個玩笑也開不起。”
計較了,被說為人不好相處、不懂幽默;想不當回事,心里又覺得難受,就像有塊疙瘩一樣。
其實,傷害到別人的言語從來不叫開玩笑,有損感情的話語更不能稱之為真性情。
打著真性情的旗號,裹挾著的不過是自己的自私和任性,滿足的只是自己的口舌之快。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說話是有選擇的,他們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而喜歡用別人痛處開玩笑的,又或是在無意之下開了傷人的玩笑,在別人表現出不適后不肯放手的,就是沒教養。
前幾年,李姐和丈夫因為長期分居兩地,感情產生了隔閡,決定離婚。
離婚這件事情,李姐只告訴了幾個和自己關系比較好的朋友。
有一次,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談著家長里短,聊著聊著就聊到了李姐離婚的事情。
看著李姐情緒似乎有些低落,一位朋友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到:“這年頭,離婚也不代表什么,下一個肯定會更好的。”
結果朋友娟子來了句:“她已經不值錢了,再找能找到多好的?”
娟子的話一出口,現場的氣氛立馬變得有些尷尬。朋友給娟子使了使眼色,娟子見氣氛不對,說:“唉我這人就是嘴巴比較直,開個玩笑,李姐你別介意啊。”
李姐平時是個待人和善的人,此時也不好發作,笑了笑說句沒事。
當天回到家里,李姐哭了一整夜,娟子的話始終在她腦海中縈繞不去。
在婚姻里長時間受盡的委屈,還有離婚時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讓李姐的情緒變得很不穩定,娟子的話一下子讓她來到了崩潰的邊緣。
那幾天,李姐什么也吃不下,整個人也都是恍恍惚惚的。
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只是無心之失,一句話而已,能造成多大的傷害,不過是對方想太多而已。
但對于那些身處困境的人來說,在原本就已敏感脆弱的神經下,這句話很有可能就是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李姐講起那段時光,還是覺得心有余悸,雖然現在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但是有些傷害,還是留在心里難以磨平。
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閉嘴,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過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應該閉嘴。
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生來都是足夠強大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承受別人的所謂玩笑。
那些你自以為的幽默和真性情,有可能只是傷人的惡語和沒教養的表現;那些你不以為然的,也許就是壓垮駱駝的稻草之一。
初中的時候,同桌臉上也長了許多青春痘。
班里有些比較調皮的男生,經常調侃她,一會說她是“麻子臉”,有時候,甚至拿她的衣著發型打趣。
女孩靦腆文靜,面對這些話也不敢反駁,只能默默低下了頭。
今年春節假期,一次偶然在街上遇到了她,才知道上學的時候,她曾得過抑郁癥,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治好。
我沒有細問原因,但也能猜出是和那些男生傷人的話語有關。
記得有本書中寫到:有些人是不能開玩笑的,盡管他們有可笑的地方。
有時候,讓人瞬間崩潰的不是生活的艱辛,而是別人突如其來的責難。
傷害別人很簡單,只要一句話就夠了,可是修復一顆破碎的心卻需要很長時間,甚至是一輩子。
“沒有所謂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著認真的成分。”
就像藝術不可能脫離現實憑空創造,玩笑也是帶著一定的事實依據。
當真實的事實難以啟齒,直接說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時候,但是又必須說時,有人就會用玩笑的方式化解尷尬。
即使是無意為之的玩笑,也能反映出人格中本我的一面。
一個人的人品和教養從他說出口的玩笑就可以知道了。
有教養的人,說話進退有度,開玩笑是為了調解氣氛,取悅別人;而缺乏教養的人喜歡用別人的弱點開玩笑,滿足于在言語中抬高自己,貶低其他人。
真正的幽默,不是對人刻薄,而是在合適的地方用恰當的語言來愉悅氛圍,緩解矛盾。
有教養的人,不會刻意去為難別人,他們懂得尊重別人,不管是在行為還是在言語上,都有著自己的分寸。
真誠直率和口無遮攔是兩回事。
“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所謂的真誠直率,是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想法是對自己或對他人有價值的,而口無遮攔則是更多的是滿足于自己的口舌之快,說著粗魯和傷害別人的話。
性子再直的人,說話也要懂得把握分寸。
不要用別人的生理缺陷、隱私、個人尊嚴來開玩笑。
幽默和逗趣的玩笑,都要建立尊重別人內心感受的基礎上。
如果玩笑一不小心傷害到了別人,也請記得及時道歉,切忌用“真性情”“只是開玩笑”來責怪別人。
與人為善,不口出惡言,是人品,也是教養。
話能說得讓人覺得舒服,就別說得刺耳;
能活得讓人喜歡,就別活得讓人討厭。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