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評價一個人的人品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是“小氣與大方”。我們常常會評價我們的親戚朋友或者同事是小氣還是大方。當然,我們都喜歡大方的人而不喜歡小氣者。
后來我到英國去,和英國的人探討了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結果他們感到驚訝:為什么中國人對大方和小氣如此在乎?在他們對人的評價中,很少會考慮小氣和大方。后來我才知道其中的道理。
小氣和大方,都是基于一個人是否能無償給予他人東西。如果是交換,便不存在小氣和大方。所以,關鍵是“無償”這兩個字。我們要求別人大方時,肯定是指望別人給予我們東西,而小氣是指他不愿意給或者給得很少。當然,都是指對方將自己的物質(或利益)無償地奉獻出來。說白了,小氣,是因為得不到便宜;大方,肯定是得到便宜了。
但是,在西方人看來,人們都沒有義務無償給別人東西,而且也不指望別人無償給自己任何東西。就是說,在他們的邏輯中,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我不指望你給我,我也沒有義務將我的給你。如果我將我的給你,那是因為我高興這樣做,并不是要表現我的大方,也不是要你回報。如果你將你的給我,那是你自愿和你高興做的,我并沒有義務回報。這種觀念甚至存在于成年的子女和父母的關系中。在朋友和同事中就更加明顯了。在英國常常有人愿意死后將所有財產捐獻給慈善機構,而不是自己的子女。這樣做并不會引起子女們的抱怨或者子女們沒有理由抱怨。在我們看來,他們的關系似乎缺少親密,但卻避免了人情關系的矛盾。
而在我們中國,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果是你我不分,人情錯綜復雜。有時看上去大家的關系很親密很客氣,但實際上內心都很累。人們經常要揣摩:我應該給你多少才合理?你給我的回饋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然后,我們再根據這些判斷他人是小氣還是大方。
我發現,在這方面我已經西化了。因為我如果給別人什么,我并不希望回報。當然,我也可能不給別人什么,此時,我也不在乎別人怎么說我,因為我也不寄希望于別人給我什么。
我發現,當我不指望得到別人的東西時,我也就不會在乎別人是小氣還是大方了。相反,如果別人要贈給我什么時,我會非常緊張地想:為什么要給我?是指望回報嗎?如果覺得對方是樂意給我并不圖回報,我會接受的。否則,我寧愿不要。因為,我并不愿意欠人情。同時,我要的東西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而不需要別人的饋贈。
真正的友誼不應該建立在利益交換的基礎上,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