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女兒放學回家,突然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媽媽,我們家有多少存款?”
不等我作答,她又繼續說道:“他們都說咱家至少有50萬元。” 我奇怪地看著女兒:“你說的‘他們’是誰呀?”
我們班同學。他們都說你一本書能賺十幾萬稿費,你出那么多書,所以咱們家應該有50萬吧。”
我搖搖頭,說:“沒有。女兒臉上忍不住地失望,兩眼盯著我,有些不相信似的問:“為什么?”
“因為……” 我抬手一指房子,屋里的家具、電器,還有她手里正在擺弄的快譯通,道:“這些不都是錢嗎?錢是流通品,哪有像你們這樣只算收人不算支出的!”
女兒眨眨眼睛,仍不死心,固執地問道:“如果把房子、家具、存款都算上,夠50萬吧?”
我點點頭。女兒臉上立即綻開笑容,拍手稱快道:“這么說,我是我們班第三有錢的人了!”
我這才明白她為什么問這個,一定是同學之間攀比,搞什么財富排行榜了。
我立刻糾正她:“不對,這些是媽媽的錢,不是你的。”
“可我是你的女兒呀!將來,將來——”女兒瞅瞅我,不往下說了。
我接過話,替她說道:“等將來我不在了,這些錢就是你的,對不對?”
女兒臉漲得通紅,轉過身,掩飾說:“我不是這個意思,都是我們同學,一天沒事瞎猜,無聊!不說這個了,我要寫作業了。”說完,女兒急忙回自己房間去了。望著她的背影,我若有所思。沒錯,作為我的法定繼承人,我現在所有的財產,在未來的某一天,勢必將屬于女兒,這是不爭的事實。只不過國人目前還不習慣、也不好意思和自己的繼承人公開談論遺產這樣十分敏感的事,而同樣的問題在西方許多家庭,就比我們開明得多,有時在餐桌上就公開談論。我想這主要是因為以前中國一直實行計劃經濟,一切財產都是國家的。我的父母工作了一生,一直都是無產者,直到退休前才因房改買下自己居住的房子,終于有了自己名下的財產。但是,和我們這些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生活的子女相比,他們那點有限的“資產”實在少得可憐。也因此,我從未期望父母給我留下什么,相反,我倒很想在金錢方面給予父母一些,我知道,他們幾乎沒有存款。但是固執的父母總是拒絕,沒辦法,我只好先用我的名字存在銀行,我想他們以后總會用上的。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