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魄,靠行走健壯,思想,靠行走深刻,而屬于精神享受的自然風景,則賴于雙腳的描繪。讀一讀古人的詩文,就會理解其中的奧妙。但是今人惜足,于是,那“行行復行行”中的曲徑通幽之趣,那“山回路轉不見君”中的柳暗花明就無從體驗了,于是那“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氣魄,那“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浩嘆就無從享有了,剩下的就只有匆匆的行色和口腹之肆。今天為什么沒有大旅行家,為什么沒有能讓世人爭相傳誦的游記詩文?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沉思和反省嗎?
風景是雙腳走出來的,否則就不會有“移步換形”之說,就不會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琦麗之景。小草搖曳阡陌,泉溪鳴于僻野,芝蘭生于幽谷,雪蓮燦于峰巔,只有雙腳所及才能有人景相融的大美、物我皆忘的大境,才能領略到天地物候的精髓而獲得生命的頓悟,才能有寄情詩詞歌賦的快樂,風物瀏亮的浸潤。
白居易詩云:“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柳蔭里白沙堤。”這迷人的風景不僅是用雙腳走出來的,更是用雙腳畫出來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景從腳下生”啊。
王維吟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仔細地想一想,若無足力所至,能有這禪意般的愉悅和超脫嗎,能有這與山水同潔的高格逸韻嗎?靠雙腳的行走才能抵達旖旎的風景,那是發于情也溢于心的風景,滲透著人文之采,也誦贊著風物的燦艷、精神的永恒。
想想古人雖無豐富的物質享受,卻有著藐視外物而俯首心靈的品性,他們登山則情于峰巒,觀海則意于波浪,凡是足力所至,無不心神俱華而慧語哲思迸發。啟于足下,情于風色,是為他們入世處世之態啊。而今人之悲在于不愿步于山水。登山有索道纜車,游湖有機船代勞,觀景有望遠鏡長目……這使人一無所獲,還添了許多庸俗之氣,更失去了真與美的陶冶。
今人為什么多有雜念而少有空明,為什么多有浮躁而少有寧靜,為什么多有濁欲而少有清瑩?仔細想一想,是心無風景啊。到田野山川里走走看看,自然會提升人生的品性和修養。那每一片綠葉,每一枝花朵,每一泓綠水,都能給人以感慨和沉思。那每一朵流云,每一只小鳥,每一聲蛙鳴,都能給人以悟性和啟迪。但人們懶惰了,寧肯坐擁電視卡拉OK,也不愿走一走那阡陌小道,也不愿去經一經那逆水行舟的體驗了。
司馬遷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德智慧勇。今人多有逐利趨惠之欲,自然就難有讀萬卷書之心力,但行萬里路則綽而有余,只是此行已非彼行,如此這般怎還能于山川風物中靈以流水悟以明月而慧以心智呢?“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古人能吟出千古絕唱鑄就高風亮節,不僅與寄情山水有關,更與他們跋山涉水中奔走不停的雙腳有關。
風景是雙腳走出來的,不單是自然的風景,還有人生的風景。在自然地行走中,人生的思想可以縱橫馳騁而靈感噴發;在自省地行走中,人生的境界可以不斷提升而燦爛紛呈;在執著地行走中,人生的意志能得以磨練攀上疊嶂峰巒。因而,你是清雅純粹還是滿身俗氣,你是孤陋寡聞還是博古通今,你是庸碌無為還是志向高遠……就在于你雙腳的取向了。
人生的風景,就在你的腳下……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