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于個人而言,能“君子不計小人過”,既能帶來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自己也能生活得輕松、愉快。
我們所說的君子,指的是那些品行高尚的人。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于他有一顆寬容的心,有一種博大的胸懷,這種胸懷可以容納任何小人對他所造成的傷害,可以使他更順利地走上成功之路。
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在工作中,有不少人往往為了非原則問題、小小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甘拜下風。有時說著論著就較起真來,以至于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甚至大打出手,或者鬧個不歡而散,影響了團結,這是不可取的。
當自己遇到與人發生矛盾沖突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因為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而應該以一種豁達的心胸、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態原諒別人的過錯。所謂君子不計小人過。
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君子不計小人過”的事例,在文人宋綞輯錄的《碩輔寶鑒》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很耐人尋味:唐高宗時,狄仁杰曾經先后是大理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馬等官。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也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嗎?狄仁杰說:“陛下認為他說得對,臣當改正;認為臣沒有那樣的過錯,那是臣之幸也。至于是誰說臣的壞話,臣不愿意知道。”武則天聽了很高興,稱贊狄仁杰是一個寬宏大量的長者。這種寬厚與容忍絕對不是爭斗的小人所能夠做到的,明知對方錯了,卻不爭不斗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損。不爭表面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這樣的人其實活得很瀟灑。狄仁杰由于能不計小人過,不但沒有絲毫損害自己的名聲,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稱道。
如果對事物的觀察太敏銳,對人生太苛求完美,就會覺得他人全身都是缺點,不值得與之交往;另一方面,別人也會對這種過分挑剔感到難以忍受,而不愿意在他左右。所以說,君子要有寬宏的度量,不要為了一點小小的矛盾就耿耿于懷,揪住不放,也不要自命清高,要能夠忍讓,能夠接納世俗乃至丑惡的事物,這就是“君子不計小人過”的實質。
熱門專題: